不支持Flash
|
|
|
|
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封转开第一单成败观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09:15 中国银河证券网
王群航 有着中国“基改”第一单之称的基金兴业“到期封转开”将于本月8日开始集中申购。至此,总份额达到817亿份的封闭式基金“封转开”开始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是眼下基金市场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在此重大事件开闸之际的敏感时刻,市场上却出现一些不确切的新观点和一些新问题。一些较为危言耸听的观点可能会引起投资者进行决策时的重重顾虑,甚至会被迫做出违反自己意愿的决定。它们正在成为“基改”顺利完成的阻碍。 成败标准何在? 按照相关人士最新的发言内容,作为第一只由封闭式基金转型而来的开放式基金,华夏平稳增长基金集中申购已正式启动,“它在申购期结束后的基金规模,将成为判断基金兴业‘封转开’是否成功实施的最终指标”——在集中申购期结束后,如果新基金的规模大于原有基金的规模,就应该算作“到期封转开”工作获得最终成功;如果伴随着大规模的赎回,基金规模出现了萎缩,可以认为“到期封转开”失败了。 对此,我们认为,从基金兴业到华夏平稳增长,是一只老基金的终结和一只新基金的成立。按有关法律法规,未来华夏平稳增长在集中申购期结束时,实际存在的基金规模不少于两亿份就可算为成功,毕竟一只“新基金”还是终于成立了。 至于规模的增减变化,那是投资者自由选择的结果。如果以规模的变化作为评判成败的标志,那么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开放式基金都是失败的,因为绝大多数基金当前的规模相对于成立时候的规模而言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对于封闭式基金市场的未来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新基金”可以正常存在,就标志着留下了一颗有望燎原的火种,这颗火种将可以在新的土壤中给投资者带来新的希望。 封基持有人不必怕 有人担心,如果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因为担心风险放弃对基金兴业的“封转开”,很可能后面一大批封闭式基金会退缩而选择到期清盘,持有人不仅因基金清仓而受到市值损失,还要经历漫长的清算过程后才能拿回资金;同时市场也将损失总额1000亿元的资金,还可能引起股市的不稳定。 我们认为,所谓“到期清盘”的后果应该不会存在。因为管理层绝对不会以这种“自残”削减基金市场大发展的业绩;各基金公司也不愿意看到这种结局,而会做出努力;新发行一只开放式基金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到期封转开”比较划算;“到期清盘”则是增加了“投资成本”,因为这些资金总是要做投资的,没有必要“出来”、“进去”。 同时,即使“到期清盘”也绝对不会让持有人受到“市值损失”。封闭式基金即使从现在开始起全部投资债券、投资货币市场工具等高流动性的投资品种,基金当前的净值就不仅仅可以得到几乎完整的保留,而且还会有缓慢增长,何来损失之说?除非基金管理人有其他投资管理行为。 封闭式基金将会在今后的9个年头里陆续到期,分散度很高,对于市场的冲击成本将会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而越来越小。基金兴业到期,市场根本没有把它当回事,反而大幅度上涨,就是现实例证。无论长看、短看,封闭式基金的未来都不可怕。 即使“到期清盘”,投资者也不会等待“漫长”的时间才取回资金。因为到期清算无非是将股票、债券等全部卖出,相关基金的账面上将全部是现金,然后基金公司按照大家持有的基金份额多少将资金退还到各个投资者的账户上,其原理与卖出股票、卖出基金一样,没有什么高深复杂之处。但如果真的“漫长”,那只有一个原因:有关机构“不作为”。 市场根本不会因为封闭式基金的退出,而损失1000多亿元的资金,因为它们是按时间表逐渐到期,对于市场的冲击成本将会被时间化解,而且这些投资封基的资金,如果不买封闭式基金了,它们还将会买开放式基金,甚至直接购买股票,总之,这些资金还会转回到投资市场上来,不会“损失”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