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QFII与基金投资差异 赚钱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09:14 中国证券报

  关于QFII与基金投资差异的思考

  中证投资 徐辉

  从2006年中报的情况来看,QFII和公募基金在投资方面的差异开始逐步显现。导致二者在投资方式和最终投资结果上出现差异的根源,是两类资产管理者自身收益的取得方式不同。前者靠绝对收益,后者则靠管理资产的规模。

  投资方式三大差异

  中报显示,QFII和基金在投资方式上存在三大显著差异:

  第一,投资理念开始出现较大分歧。QFII投资方向基本没有改变,继续关注优势企业股票;而公募基金则百花齐放,价值投资、概念投资、准庄股模式运作等各行其是。

  第二,市场判断出现较大分歧,从而使仓位变化出现差异。随着股指的攀升,进入1600点之后,QFII选择了适度减仓;而基金则继续加仓运作。

  第三,重点股票出现较大差异。QFII七大重仓股分别是宝钢、

鞍钢、中兴、上港、长电、沪机场和宇通。这些股票一度也是公募基金的重点持仓股票,但上半年基金选择了大规模减仓。公募基金的7大重仓股分别为招行、茅台、苏宁、大商、双汇、海工和五粮液。针对这些股票,QFII要么减仓处理,要么根本就没有参与,如苏宁、茅台等。

  三个角度看收益差异

  我们可从三个角度看QFII和基金的半年度收益差异:

  首先,股票投资收益大体相当。理柏统计显示,2006年上半年,QFIIA股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为49.37%,而股票型基金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达60.75%。考虑到QFII股票的投资比例(05年年底为69%)可能低于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比例(普遍80%以上),所以QFII的实际股票投资收益与基金应当大体相当,可能略低几个百分点。

  其次,收益的取得途径各异。少数基金通过庄股模式推高股价,进而获取了较好的短期收益;但QFII取得的收益,更多地是来自于企业真实的成长。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2005年QFII的股票换手率为193%,低于基金、社保资金、券商集合

理财和券商自营的换手率(分别为325%、218%、520%、360%),持股相对稳定。

  最后,收益的未来可预期性迥异。一方面,QFII业绩更为稳健。从1998年以来,基金行业的收益总给人波动太大的感觉,一年赚、两年亏几乎成为惯例。相对而言,QFII自进入中国四年来,其长期投资优势企业的理念使其投资收益保持了稳定。另一方面,QFII当前重点股票的市盈率要显著低于基金。从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笔者倾向于认为,QFII未来继续保持较好收益的可能性更高;而基金未来的收益仍有可能重复以前的老路。

  制度因素下投机驱逐投资

  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公募基金经理放弃价值投资?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并非公募基金经理不懂价值投资的重要性,而是制度性因素导致投机驱逐投资,导致“短期”驱逐“长期”。

  资产管理人给自己赚钱的方式不同。同样是为了管理者自身获益,QFII需要为投资者实现绝对的盈利;但公募基金则没有这个要求,其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基金的1%左右的管理费用,募集100亿元,就保证了年度有1亿元的收入;募集1000亿元,则意味着10亿元的收入———需要声明的是,这一收入与基金管理资产的盈亏无关。

  围绕各自的赚钱方式,QFII选择长期、稳定的盈利方式;而公募基金则选择短期的辉煌。只要当期收益高,就能够募集到足够多的资金。不管未来基金的收益如何糟糕。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2004年部分基金依靠制造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旗下基金规模也迅速膨胀。尽管后来基金收益一落千丈,但其规模并未受到太大的损伤。

  于是我们看到,准坐庄模式、或者概念制造者尽管没有实现长期的收益,但其仍然实现了规模的增长,进而实现了基金公司的较好收益。在投机者反而受到奖赏的制度下,“投机驱逐投资”成为了必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