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货币基金违规首遭监管谈话记入诚信档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贾宝丽

  上半年历经风雨的货币基金,到底有否存在不合规的投资行为?最新的基金半年报给出了答案。

  上海一家货币市场基金今日发布的基金半年报显示,由于该基金在投资过程中曾出现了逆回购收益率偏高的异常情况,对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产生影响,违反了《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等相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监管部门据此对该公司有关人员采取了监管谈话、记入诚信档案的行政监管措施。

  这成为 业内迄今为止首只公告遭受监管的

货币基金,也再次证实了之前业内的一个说法———部分货币基金因为收益率不正常的偏高,而在2季度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肃处理。

  货币基金收益率偏高的状况,在今年1季度之前曾经是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基金净值报告显示,仅今年春节后的第一周里,当时挂牌的32只货币基金中就有10只年化收益率超过2%,最高的达到2.257%。而如果按照当时的市场平均收益率水平,进行组合投资的话,合理的摊薄收益水平大概是1.4%上下。

  一位货币基金经理介绍说,在今年年初的债券市场中,1年期央票的收益率为1.8%,扣除货币基金诸项费用后,组合实际收益大概为1.2%。1年期短期融资券的收益率在2.6%~2.8%,扣除利息税及基金诸项费用后,收益水平为1.4%左右。而这已经是法规规定里,货币基金再投资的上限收益水平。

  但当时,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基金规模增长的思想在部分基金公司心目中仍旧根深蒂固。因此,采用“积极兑现收益”或者是一些“变通方法”拔高货币基金收益,进而刺激基金销售,成为了一些基金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而类似做法对于基金组合流动性的损害,乃至投资风险放大等问题则被罔顾。

  如此操作必然会遭致市场的“惩罚”。今年2季度以来,货币基金在新股恢复发行,市场流动性突然趋紧等因素下,遭遇大幅赎回。这其中对放大投资规模的货币基金冲击尤为严重。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在这其中也“受伤”颇深。

  “经历了上一轮风波,我们公司现在已经基本放弃了原来追求收益率和规模的操作方法。”一位货币基金经理日前向记者表示。或许,这是上一轮风雨过后,货币基金的最大收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