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1日07:28 新浪综合

  人民币快速升值 进出口企业有喜有忧

  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李国辉

  “市场的作用太大了。年初谁也不会想到人民币现在是这个价格,升值这么快。”某大宗商品进口公司财务总监对记者说。

  9月8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16时30分收盘价报6.4617,创2015年12月以来新高。从5月底的6.90升至突破6.50,人民币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内单边升值4000多个基点,8月底以来的近两周累计涨幅超过2000点。

  对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不少专家认为,在人民币汇率迅速走强形势下,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较为一致,企业和个人结汇需求旺盛,一定程度上通过自我加强式的循环效应助推了人民币汇率急升。

  “8月底9月初办理结汇的企业不少,锁结汇价格的也不少。不少企业看好人民币下一步还会升值,所以现在赶紧锁定远期结汇价格。现在大家都在看,没有人购汇了。”某大型银行东部省份分行贸易金融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人民币快速升值形势下,市场形成单边预期,进出口企业又在经历着一些与历史惊人相似或截然相反的故事。

  贬值有“忧” 升值有“扰”

  2016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贬值6.5%。当时有不少专家表示,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基础,判断美元基本到顶,人民币仍会进入升值通道。

  “但这个要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专家说的是一个大势,但对我们大宗商品进口商来说,付款期最多90天,我们站得没有那么远,哪里敢一直赌。我肯定能结掉就赶快结掉。”前述财务总监说,企业习惯进口货物一到马上就付款,没有敞口。

  前述银行人士表示,经历了“811汇改”那一波贬值之后,现在很多企业尽量不留敞口。“尽管最近人民币升值,但很多企业还是不敢赌,还是要锁定远期价格。反正现在锁的话相比以前也不亏。”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重回升值通道,外债规模持续回升。前述财务总监告诉记者,其公司从今年6月份开始有一点外币敞口,因为增加了美元负债,近期由于人民币升值可以说赚了一些,但也还是会搭配着逐笔锁定远期价格。

  “现在有负债我就锁,到期了我就购汇。9月初购了一笔,上一笔购汇还是7月份,到这次已经赚了1000点了。”该财务总监说。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前述银行人士介绍,因为出口企业此前接订单时按照美元定价是比现在高的,结果等到现在实际收汇,中间差了很多。

  对于进口企业,人民币快速升值同样带来不少困扰。“比如我几个月前为了保值已经按6.7把远期价格锁定下来了,结果现在已经是6.5了。说实在的,按照当时的远期价格来讲,谁都不会想到人民币现在会到这个价格,升值这么快。所以就算是对进口企业,人民币升值这么快也不是好事。”前述财务总监感叹,“什么时候如果进出口都用人民币来交易了,我们也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

  “追涨杀跌”心理未变

  今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1.96%,除2005年8月一次性调升之外,这一升值幅度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单月最大升幅。

  “这让我想起2015年以前人民币单向的走势,让大家觉得老是想借机赚一把。但我们的外企客户所说的汇率管理,是指不管汇率怎么走,只要订单拿到了,就先把汇率锁下来,等于把成本锁定,而不是将其视作一个赚钱的渠道。所以我们可能会过一段时间觉得他们亏了或是赚了,但他们并没有这种意识,因为他们认为本来就已经把成本锁定了。”前述银行人士称,如果企业、市场都是这种想法,外汇市场就没问题了。

  但人们“追涨杀跌”的心理是没有那么容易消失的。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个人和企业还没有完全打破固定汇率思维,还不能完全用双向波动的态度来看待人民币汇率,甚至出现“越贬越买,越升越卖”的顺周期行为。要想真正对人民币浮动“脱敏”,还需要经历更多轮的汇率双向波动。

  至于央行究竟是希望人民币汇率升还是跌?谢亚轩认为,央行并不刻意希望人民币汇率保持在诸如6.6抑或6.9之类的某个价位,而是希望价格发现的任务由市场来完成。因此,央行最希望的是退出常态式干预,让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真正实现“清洁浮动”。

  “汇率作为外汇市场的价格应该进一步发挥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谢亚轩表示,人民币从年初的6.95升到现在的6.49,外汇的购买者恰恰应该预期汇率的升幅已经不小,可能要考虑增加购汇需求;外汇的卖出者则应该预期人民币汇率未来可能出现回调,未来再卖出外汇可以比现在多赚,从而减少外汇市场的供应。只有预期分化,汇率价格的变化才能够调节外汇供求,使得供求在新的价位上重新实现平衡。

  然而,近期人民币快速升值下市场形成了单边预期。“就像人民币贬值时大妈排队购汇一样,现在大家都在结汇,没有人购汇了。”前述银行人士说。

  外汇风险准备金调降为零

  央行近日下发通知,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在境内代理行存放存款准备金从即日起取消。另外,从9月11日起,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也将从20%调整为零。

  据了解,外汇风险准备金的征收始于“811汇改”后。境外金融机构境内存放存款准备金的推出,是为了抑制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顺周期行为。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业务范围界定为:境内金融机构开展的代客远期售汇业务(客户远期售汇业务,客户买入或卖出期权业务以及包含多个期权的期权组合业务;客户在近端不交换本金、远端换入外汇的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业务,客户远期购入外汇的其他业务);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外与其他客户开展的前述同类业务产生的在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的头寸;人民币购售中所涉及的前述同类业务。

  当时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普遍存在,带有投机目的的企业加大对远期购汇合约的需求,做空人民币;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也加大了对远期购汇的需求,以锁定未来的购汇成本。这种现象在“811汇改”后一度盛行。受此影响,银行代客远期售汇签约在2015年8月飙升至788亿美元,净结汇-679元(远期售汇远大于结汇),是2015年上半年单月最大值的3倍左右。

  而今年人民币开始转为强势的升值预期,远期售汇签约缩减,远期结汇量开始上行,净结汇额在近两年内首次取得连续多月的正值。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降为零,有助于银行降低远期售汇成本,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举主要反映出:一是在远期投机盘已经基本消失的情况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框架下的逆周期干预政策必要性降低;二是汇率政策基调回归常态化,有助于引导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汇率市场化改革长期看仍需按照既定路线推进;三是缓解人民币近期过快升值压力,稳定各方预期有助于外贸和资金流动平稳有序。

责任编辑:张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