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分析文章认为逐步增强利率有助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17:09 世华财讯

  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国内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和通货紧缩的可能;逐步增强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有助于抑制过快的投资增长。

  据中国经济时报8月10日报道,分析文章指出,本轮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过度投资。2006年1?5月,投资高位反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30.3%。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总体投资增速,其在总投资中的比重由2006年2月的25%,迅速提高到了5月的30%。即使是已经面临国外大量反倾销的纺织业,1?5月份投资增速仍然高达43.2%,服装业投资增速就更高。过快的制造业投资增长,必将在未来形成巨大的供给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轮经济增长与国际经济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的繁荣是国际经济繁荣的结果。换言之,观察中国经济产能会否过剩,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分析国内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而是必须放眼世界,审视国际总需求与总供给,特别是与国内总供给之间的关系。产业转移等原因,已经使得国内产能更大程度上为国际市场而建。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长期而言,中国经济脆弱性增强。一旦全球经济趋缓,国内将呈现巨大的产能压力,通货紧缩不可避免。就企业而言,只要收益大于可变成本,就会选择继续生产,并通过挤压别国的产能而实现销售,贸易争端频仍。但国内资源却可能大量浪费,过剩产能可能通过自然损耗而淘汰。

  文章指出,以实体经济观之,中国当前似乎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同比各年度2?5月份数据,工业产销率自2003年以来不断创出新高,2003、2004、2005、2006年分别高达97.1%、97.3%、97.5%、97.6%。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的数据也显示,产成品库存在2006年年初稍有提升后,快速降到了新低;与此同时,企业订单数量则大幅上升。显然,就短期形势看,似乎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弱化,货币供给过多。过多的货币供给,一方面,导致贷款增长过快,推升了投资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引致虚拟经济的繁荣,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相当的泡沫,

股票市场泡沫苗头初显。

  文章认为,虚拟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等机理,对实体经济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然而,虚拟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其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效果可能更大。虚拟经济的崩溃往往会导致利率水平的大幅提高。从长远角度看,可能引发经济的衰退。

  文章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远虑与近忧,充分反映出了这样一种矛盾,即从长期看,国内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和通货紧缩的可能;然而,从短期看,又是产销两旺,因成本推动,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

  文章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素价格没有理顺。

  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的过程中,必须选择自己的比较优势。然而,由于各种要素价格没有理顺,比较优势的优化组合似乎并不那么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本轮经济增长不可谓不快,然而,就业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

  首先,是土地问题。某种意义上,中国现在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为土地价格低廉。严格地讲,土地才是一国比较优势的总指标。因为土地价格低,所以人口大规模繁衍,劳动力成本低;因为土地价格低(这里包括过低的污染成本,某种意义上属于土地使用的租金),所以生产成本低,厂房大规模建造;因为土地价格低,所以升值预期强,各种资本蜂拥而至。然而,以中国的人口状况来看,土地又必然要求长期、大规模升值。土地价格长短期的矛盾,实际上较好地回答了上述“远虑”与“近忧”的矛盾问题。

  其次,是资金价格问题。利率是资金对内的价格,

汇率是资金对外的价格。显然易见,当前,这两个价格的市场化程度都远远不够。非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必然引致经济失衡。低汇率进一步降低了中国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因而劳动密集型和土地资源密集型产业过多、过快发展。低利率则导致整个经济运行的投资回报参照基准过低,理论上讲,只要投资收益率高于利率水平,企业就会投资,于是整个国家过度投资。

  最后,是技术问题。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技术进步是替代土地、资本、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佳要素。但在中国,技术进步相对较慢,这样的替代效应没有充分显现,才使得中国成了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

  文章指出,基于如上分析,解决当前“远虑”“近忧”的关键在于:

  1.逐步提高土地资源及类土地资源(矿产)的价格。所谓逐步提高,指的是既不能太慢,又不能太快。慢了,投资难以控制,

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加。快了,可能综合化地提高生产的成本(土地价格属于综合化指标,其上升必然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面临较大的冲击。

  2.逐步增强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基本的思路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汇率和利率。一方面,有助于抑制过快的投资增长;另一方面,也是今后增强利率和汇率弹性的必要举措。

  3.不断优化制度,推动技术创新。制度是技术革新的根本性动力,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就不可能有持久的技术进步。所谓制度优化,必然是立体化的,既包括基础技术的发明、应用技术的产业化,更包括相关技术、产业的市场化定价,比如,相关企业上市。

  (吴耀明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