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镑兑美元持续下挫,根源在于最新的一份经济“噩耗”:英国制造业急剧萎缩。7月份英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由6月份的52.4跌至48.2,甚至低于已经令人失望的49的初值。显示英国制造业正以2013年2月最快的脚步下滑。这也是脱欧后一个打击!

  如同猜测美联储何时加息一样,全球资本市场对于英国央行[微博]什么时候降息的看法也正在趋同。上月中旬,英国央行“爽约”,但本月降息的预期逐渐升温。

  上周五日本央行(BOJ)令市场大失所望,之前曾预期大规模新的刺激政策,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如果英国央行只是简单地小幅削减本就已经很低的利率的话,那将为英国增加脱欧不确定性。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公布后,英国央行行长卡尼表示,为应对“脱欧公投”带来的经济冲击,避免英国陷入衰退,英国央行可能会在今夏采取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措施。在卡尼看来,今后影响英国经济的因素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和政策这三类不确定性,英国央行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对。

  上月中旬,英国央行举行议息会议,市场预计降息窗口可能随之打开。但四平八稳的英国央行按兵不动,主要理由是“脱欧公投”的结果对英国经济尚未造成明显冲击,而且支持降息的经济指标并不充分。在这样的逻辑下,英国央行货币委员会中只有1人支持降息,另外8人主张维持现行利率政策不变。不过,根据之后公布的议息会议纪要,大部分委员预计货币政策宽松时点将在8月。

  其实,在英国公投决定脱欧整个意外发生之前,英国经济表现无疑是令人满意的:英国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英国经济增速从第一季度的0.4%加快至0.6%。

  英国央行可能会采取过渡措施以提振经济,例如鼓励银行借贷,尽管它还在等待英国脱欧给经济带来影响的范围的明确标志。目前英国正努力精雕细琢出一个能同欧盟交易的新协定。

  目前为止,英国央行并不是必须要借鉴日本央行以及欧洲央行(ECB)采取的激进政策。日本央行及欧洲央行都将利率降至负数以从为经济点燃活力。

  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中,英国一直处于发达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本月4日,英国央行又将迎来议息会议,有关降息的市场预期骤然升温。与上个月不同的是,已有经济指标明显恶化,意味着英国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不再师出无名。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初值为0.6%,四月和五月经济运行已受“脱欧公投”的影响。1日刚刚公布的7月英国Markit/CIPS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则大降至48.2,为2013年以来最差。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英国工业联盟(CBI)的表态说,英国企业预期经济成长未来三个月将接近停止,理由是“脱欧公投”后投资与消费者信心持续减弱。

  英国经济会糟糕到何等地步?根据华尔街投行高盛集团的预测,“脱欧公投”的结果可能导致英国经济在2017年进入温和衰退,并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在外汇领域浸淫多年的开汇国际(WWW.KAIFX.CN)认为,公投结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使企业缩减或撤出在英国的投资;受汇率波动以及风险资产如股票和垃圾债券等风险加剧影响,英国的金融环境将更加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总裁拉加德[微博]曾经表示,如果英国“脱欧”,将带来“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可能引发英国股市崩溃和房价暴跌,造成严重的地区和全球性危害,并侵蚀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在最近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调降了英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1.9%降到1.7%,2017年由此前的2.2%降到1.3%。

  目前,英国基准利率维持在0.5%,金融资产购买计划即量化宽松政策规模为3750亿英镑(约合4988亿美元)。根据路透社针对市场分析师的调查,英国央行将在本次议息会议上将目前已经处于历史低位的基准利率降低25个基点至0.25%,但暂时不会扩大购债计划。

  卡尼兑现诺言降息,英国央行也无法单枪匹马力挽狂澜。卡尼曾经表示,经济增长的未来潜力及其对于就业、实际工资和财富的影响并不取决于货币政策制定者,而需要通过其他方面进行更大的决策和制定更大的计划来实现。这等于把皮球又踢给了英国财政部。而英国新财长哈蒙德已经表示,一旦能较清楚判断经济放缓的程度,年底前可能推出一套财政刺激措施。由此看来,英国主要的“救市”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虽然,脱欧的后遗症还没有真正显现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目前,大多数分析人士都对英国经济的未来感到不乐观。

  而即便这一次的货币政策会议没有降息,英国央行的这碗“大补药”也已经在炉子上炖着了,降息是迟早的事。

  一些分析机构认为,英国央行有可能会在本周的货币政策会议上作出降息的决定,如果真的是这样,这将是英国央行7年来首次降息,而上一次降息已经是金融危机时的事情了。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