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燕

  央行[微博]新规实施的第二日,人民币中间价再贬千点,报6.3306,较8月11日价格贬值近1.6%。

  针对市场上关于汇率波动的困扰,即人民币汇率是否出现趋势性变化、市场应当以何种心态应对改革所带来的波动、改革背后所呈现央行怎样的意图等问题,8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

  管涛表示,短期的贬值是过去供求失衡压力的集中释放和市场情绪的集中宣泄。不能凭当下短期的波动,来评价市场水平是否合理,汇率是否出现趋势性的变化。同时,目前市场预期存在分化,在一定的限度内,要容忍波动、容忍套利,让各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预期,进行交易,最终才能实现市场出清,价格发现。

  更为重要的是,相比汇率是升值、贬值抑或保持均衡水平,目前央行更在乎的是汇率形成机制。“中间价不改,汇改没办法往下进行。”

  市场预期存在分化

  连续两日的人民币中间价下调,引发了市场的担忧,即在汇率弹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民币是否会继续贬值。

  “市场力量的确强大,但是价格是不可能背离价值太远的,汇率也是一样。”管涛对记者说,“我绝对相信市场上预期是分化的,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而且要相信,市场力量最终要发生作用的,随着汇率变化,必然的结果就是卖盘越来越多,买盘越来越少。”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过去中国香港地区的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香港地区的金管局不干预,中国央行不干预,香港地区的NDF永远是能够自己出清的,因为市场上大家有不同的预期,大家的风险偏好不一样,即便是单边预期的情况下,大家对水平的预期也是不一样的。”管涛告诉本报记者。

  管涛表示:“在适度的前提下,要容忍波动,容忍套利,容忍不同看法,让各个市场主体根据自己的预期,在市场上交易,形成一个流动性市场,才能够市场出清,价格发现。然后,想规避风险的,才愿意去规避风险。”

  对于昨日人民币中间价再度下调,管涛表示:“并不意外。”

  “6.3开出来是正常的,6.2是不正常的,如果开到了6.2说明又回到了以前,还是‘暗箱’操作。而当天的6.3恰恰是按照改革以后的定价机制,即报价是参考上一天的收盘价。”管涛对本报记者表示。

  按照央行新规,8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为6.3231元,较8月11日中间价6.2298元贬值1.5%,这是做市商在8月12日提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时的重要参考,同时做市商也会综合考虑外汇供求和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的因素,进而形成最终报价。

  中国人民银行[微博]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表示,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波动是正常的,不仅是中间价市场化程度提高的体现,也是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决定性作用的反映。

  “现在的汇率是不是均衡水平,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市场说了算。要拿真金白银出来,觉得汇率高估了,就去卖;觉得汇率低估了,就去买。”管涛称,央行作为监管调控部门,逐步退出对汇率的干预,它所要做的是防止出现市场失控或异常的波动。

  “目前的调整是市场磨合过程,市场进入新的运行状态,市场主体都不熟悉运行规则,大家在适应的过程,只要不出现市场的失控,不出现流动性枯竭,应该都算是在意料之中的发展变化。”管涛表示。

  中间价改革为汇改铺路

  管涛认为,中间价不改,汇改没办法往下进行。

  实际上,此前多家机构曾预测,汇改的进一步行动是人民币日间波幅会进一步扩大至3%,但并未提及中间价定价机制的改革。

  管涛告诉本报记者,中间价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是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遇到的最大梗阻。

  “中间价没有市场化,供求信息不能充分反映,只能通过交易价相对中间价的偏离来反映供求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波幅扩大到3%,交易价和中间价就有可能偏离2%以上。”他称。

  但是,根据IMF[微博]第八条款,如果境内存在两种汇率,汇率的偏离不能超过2%以上,超过2%以上就构成双重汇率安排,属于违背第八条款,而第八条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成员的一般义务。

  因此,如果不改革中间价定价机制,而只是单纯扩大波幅,不仅不能实现中间价的市场基准作用,还存在违背第八条款的政策风险,管涛表示。

  IMF周二表示,人民币中间价新机制是受欢迎的举措,还表示,市场决定的汇率有助于特别提款权(SDR)运作,中国可以并且应该致力于在2~3年里实现浮动汇率。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