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一份宏观经济数据让人难受,不仅是因为比预期差,更因为这份数据似乎使得经济转型隧道中的微弱灯光,看起来比想象的更远。
1月份,CPI同比上涨0.8%,同比涨幅创下自2009年12月以来新低;PPI数据更是令人揪心,当月同比下降4.3%,连续35个月负增长,创自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从较宽的时间段看,近几个月CPI数据持续低迷,去年12月增速为1.5%,11月为1.4%。PPI去年12月超预期下降3.3%,为连续第34个月下降,11月下降2.7%。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之重可见一斑。
市场动辄传言降准降息,在越来越多的人呼唤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人民币先生”周小川何去何从?这位迄今为止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将如何应对上任13年以来首遇的通缩周期,考验的绝不仅仅是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也是所有决策者改革的决心与智慧。须知,中国的货币政策绝不仅仅是央行[微博]的职能。
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救急,却不能够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可以扑灭债务危机的引信,却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负债。任何国家的央行行长都不可能解决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美国来举例证明宽松货币政策解决经济失衡是不合适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美国股市债市上升,央行与财政部赢利,经济复苏势头明显,是独有货币信用、经济预期、经济制度作用下的特殊结果,难以在其他国家复制。
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货币的宽松度运用得非常节制,同时将利率维持在低位,保护实体经济以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目前,货币投放以定向滴灌的方式服务实体经济。根据央行文件精神,对于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对于小微占比符合要求的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再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可见,央行早已认识到宽松货币的大水漫灌,不能解决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另一方面,包括央行在内的部门对于脱实就虚的资金倾向、对股票市场的高杠杆进行的是无情清理。
市场就是市场。说到底,小微企业实际利率上升、货币流向何处,是由风险与收益决定的,央行不可能按着资金的牛头,逼迫资金流向小微企业。中国经济顽疾诸如产能过剩、消费升级不力、小微企业贷款难、规模巨大的城投债等不是简单的一种货币政策可以药到病除的,也不是用“通缩”两个字就可以概述其症状的。央行的出手是为了改革,而不是为了其他。可以预见,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将继续,除非经济出现失速下滑,否则货币新常态也将继续维系。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