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引发联想 美债上限之争留尾巴

2013年10月21日 07:37  第一财经日报 

  艾经纬

  人民币汇率在沉寂两个月后骤然升值,外汇储备也惊现增长,随之而来的对冲压力“打乱”了央行持续数月的公开市场操作节奏。

  而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债务上限之争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但也留下了一个定点在明年3月左右的炸弹。

  一

  人民币汇率在6.12关口徘徊了两个月,但在通胀小幅抬头、出口意外衰退的背景下,10月10日以来惊现突破性走势,7天之内直抵6.09关口。

  人民币汇率如此涨势,让市场联想到监管层或许有意扩大汇率波幅。但更深层次的可能在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

  近几年,央行在人民币国际化上用力甚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0月10日,央行与欧洲央行签署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可谓人民币互换进程中标志性一棋。据统计,央行已与22国或地区签署超2.2万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

  关于资本项目开放,业界争议很大,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的观点——当前并不是中国加速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合适时机,如果汇率形成机制不改革,资本账户放开将导致很多套利行为。

  但央行会不会突然有所动作,谁又能说得准呢?也许需要从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微妙的措辞观察了。

  人民币近日的强势恐非一日之寒,很多数据显示人民币是很受欢迎的。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人民币的日均交易额升至第9位,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则显示,人民币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1.49%。

  此外,1~9月实际累计利用外资88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9.98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正增长。除去二季度前两个月吸引外资受到去年基数相对较低和资金集中到位影响,今年4月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不过,9月美日欧对华投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这是一个转折点还是正常调整,尚有待观察。

  最关键的是,央行的外汇储备也在增长。央行14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66万亿美元,三季度新增约1600亿美元,出现今年最高季度增幅,也是2011年二季度以来最高季度增幅。

  外汇储备的增长有点出乎意料,也给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带来了一点麻烦。10月17日,央行公开市场暂停14天逆回购。而在前一日央行表示,从总量上看,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7870亿元,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央行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合理适度增长。

  总而言之,逆回购从“少量投放”到“不投放”具有明显分水岭意义,市场也将从“收场放短”阶段向“放短”暂停、“锁长”继续阶段过渡。

  二

  5月初始,经济一度出现复苏的势头,但事后证明有点昙花一现的意味。

  但从6月下旬开始,随着总理的一系列调研,推动棚户区改造、地方自行发债试点扩容步伐提速、信贷资产证券化再次开闸、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明确宏观调控的“上限”与“下限”……这意味着中央政府的经济调控思路正从3月20日的“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促转型”调整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进而在7月下旬起,金融领域多项改革开始推进。这既是在经济增长势头出现时,试图进一步用改革超越危机,用空间换时间;也是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向金融领域;如果说实体经济是基础,金融是上层,同时也是润滑剂。

  这些都在经济数据上得到了体现,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86762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

  从发电量、铁路货运量以及中长期信贷增速模拟的“克强指数”从6月份已经开始出现连续3个月回升。

  细分数据上,9月官方PMI创17个月新高,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9月PPI同比下跌1.3%,降幅连续数月收窄。美中不足的是,9月CPI同比上涨3.1%,创7个月新高,但上限3.5%应是可控。

  三

  美国债务上限之争告一段落了,但留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10月17日,美国结束政府关门,两党关于债务上限的短期协议,把市场给美国政府违约的时间后推到明年2月7日,政府获得重开并维持到明年1月15日所需的运作资金,同时为更广泛预算协议的达成设定了12月13日的最终期限,但债务上限危机可能在明年3月卷土重来。

  正如大公国际下调美国本币和外汇信用评级时的理由——美国参众两院达成协议结束政府部门关门和提高债务上限虽然使美国暂时避免债务违约,但时刻处于危机的边缘。

  短期危机固然得到化解,但修复仍需时间,因为政府关门,很多重要经济数据暂停发布,一个直接的后果是,10月底的FOMC会议很难在缩减QE上做出决定。

  而2011年8月以来的数次债务上限之争也让市场各方意识到,主权债务问题已成为实现党派利益的斗争武器,这种政治生态也并不利于长远消除主权债务违约风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党纠缠债务上限期间,新华社一篇英文评论称“这种由一个虚伪国家主宰别国命运的惊恐日子必须结束。华盛顿僵局也许是这个糊涂世界开始考虑去美国化的好时机”。而这篇文章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作者为本报编辑,微博:@艾经纬CBN)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61名院士上书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
  • 体育恒大3-1中能 泰达斩Big5后连输保级队
  • 娱乐小S涉案后首现身 称在家喷汗缓解心情
  • 财经央视批星巴克暴利坑人 网友:嫌贵喝雀巢
  • 科技苹果公司因故障召回2012款MacBook Air
  • 博客鄢烈山:学生冒充特警拆违是教化悲哀
  • 读书毛泽东唯一一次出国铁轨上发现手榴弹
  • 教育公务员热背后有诱惑亦有缺陷 国考报名
  • 叶檀:造假者成为股市的紧缺人才?
  • 郑风田:转基因大米试吃秀应禁止
  • 刘远举:星巴克的暴利是否合理
  • 陈季冰:美国是怎么欠下那么多债的
  • 刘石:中国土地资源的悖论
  • 陶冬:美国政府重开 QE延后
  • 管清友:以转型的眼光看宏观经济
  • 黄小鹏:要不要把投资的事交给黑猩猩
  • 谢百三:多数城市居民反对遗产税
  • 朱大鸣:诺奖新贵为何总看错中国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