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IMF: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需升值

2012年11月14日 02:46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兰香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可能再次加剧。据外贸系统人士测算,我国今年全年贸易顺差规模将在1-10月1802.3亿美元的基础上,继续攀升400亿美元,从而创下三年来最高纪录。

  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的预测不谋而合。

  监测工具提升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但这并不是由于各经济体实行了更好的政策,而主要是由于经常账户逆差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顺差国家的顺差缩窄,而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复苏,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可能再次恶化,因此目前各经济体必须要果断采取行动改善政策。”IMF策略、政策和评估部门高级经济学家Lawrence Dwight 11月13日表示。

  这也是IMF在原有的双边监测工具基础上,新引进国际收支全面评估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由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加速国内泡沫生成和破裂的过程以及放大溢出效应,令全球经济变得更加脆弱。尽管贸易联系也很重要,但泡沫破裂导致的溢出效应最有可能是通过金融传染,而此前IMF对贸易联系更为关注,对金融传染的溢出效应的关注相对要弱一些。” IMF法律部门副主管Ross Leckow表示。

  因此,IMF将对原来的双边监测工具进行改善,从关注单个国家的政策

  组合转变为兼顾对其他国家和全球稳定的溢出效应,通过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一致的多边分析,将分析重点从汇率拓展到经常账户、外汇储备、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表的详细情况,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政策建议。

  举例而言,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拥有庞大的经常账户逆差,一个拥有经常账户顺差,后者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内政策没有扭曲,一是国内存在政策扭曲。

  “IMF针对这两个国家的情况给出的建议会是,前一个国家必须要调整国内政策,后一个国家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什么都不必做,这样全球失衡会逐渐消失,但如果后一个国家是第二种情况,则该国家也必须要调整国内政策,比如加快本币升值或减少资本账户控制等,只有这样全球才能回到平衡。” Lawrence Dwight表示。

  他指出,全球国际收支的失衡部分是由于一些国家的储备积累以及资本账户控制,实现再平衡需要一些顺差国家对实际有效汇率进行升值,而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支持国内和全球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对资本流动有溢出效应,导致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得更加复杂。

  “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对于防御性的目的来说已经足够。除了外汇储备,应对资本流动的措施还可以包括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包括加大汇率弹性等。” Lawrence Dwight称。

  收支失衡改善

  国际上将经常账户差额控制在GDP 4%以内视为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2005年至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加快,全球贸易顺差出现大幅增长。其间,中国贸易顺差不断上升。2005年,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一举跃过4%的标准线,达5.9%,并在2007年一度升至10%以上。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之比逐年下降,2010年回落至4%,2011年进一步降至2.8%。

  不过,IMF认为,根据他们的评估,目前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仍然高于理想水平,而实际有效汇率则低于理想水平。

  而按照上述外贸系统人士的测算,中国2012年的贸易顺差恐将超过2200亿美元规模。这也意味着,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年初提出的两项目标都极可能成空,一是全年进出口额增速保10%,二是贸易顺差规模控制在1500亿美元以下水平,实现逐年缩减。而顺差规模超预期的膨胀可能会令人民币汇率再度承压,9月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5%。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新一届政治局常委15日与记者见面
  • 体育NBA全明星票选名单出炉:热火5将 火箭4人
  • 娱乐央视王志安否认停职 曾为虐童者辩护
  • 财经油价下调窗口今日开启 明晨或下调
  • 科技京东证实完成新一轮融资 估值72.5亿美元
  • 博客黑龙江鹤岗暴雪(图) 揭秘日本剩女生活
  • 读书悄然隐身: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女叛徒
  • 教育为当北大硕士连考9年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男童在广州地铁车厢当众大便(图)
  • 陈虎:官员财产公示明年能不能实行
  • 观宇:中国屌丝看透西方阴谋家骗局?
  • 叶檀: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三大重点
  • 陈思进:桑迪飓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沈建光:十八大与中国经济周期
  • 西向东:社会发展要几条腿儿走路
  • 罗善强:怎样找寻股市中的金表
  • 赵伟:昆山汇报流露的区域发展偏向
  • 罗天昊:中国应该学越南
  • 洪平凡:中国经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