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心欧洲金融风暴袭击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0日 14:02  世华财讯

  [世华财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欧洲银行业就因为持有大量华尔街“有毒资产”遭受巨额损失,至今未恢复元气。为稳住市场信心,防止金融体系崩溃,一些欧洲国家采取了“掩耳盗铃”的策略:一方面对银行所遭受的损失遮遮掩掩,不肯披露详细数字;另一方面搞了两次银行业压力测试,并让多数银行都通过了测试。但在债务危机的沉重压力下,欧洲似乎已经无力继续掩盖银行业的黑洞。

  10月4日,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宣布将被拆分,成为债务危机后第一家倒下的欧洲银行。许多媒体都把德克夏银行比作2008年的“雷曼兄弟”,担忧可能引发连锁效应,招来新一轮金融危机。

  德克夏银行在金融危机后曾接受过政府救助,而且还通过了今年7月刚刚举行的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但这无法挽救外界对该银行的担忧。德克夏银行持有大量希腊、葡萄牙等“问题国家”的债务,随着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该银行很可能面临新一轮巨亏。

  穆迪公司对9家葡萄牙银行的高级债务与存款评级下调一至两个等级,并将其中6家银行的独立评级下调一或两级,遭穆迪评级下调的6家葡萄牙银行是储蓄总行、商业银行、圣精银行、投资银行、桑坦德托塔银行和蒙特皮奥经济总行。

  同时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上周五下调了英国12家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其中包括曾受到政府救助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英国莱斯银行,这是由于英国政府取消并减少了金融支持。

  穆迪说,之所以选择下调5家大银行和7家小银行的信用评级,是因为英国政府的举动“大大降低了在中长期提供金融支持的可预测性”。

  在9月份,穆迪下调了法国三大银行评级,一度引发了银行股的暴跌。在8月21日,21日降低了包括M ediobanca、Findom estic、IntesaSanpaolo在内的7家银行长期债券评级,另外8家意大利银行的评级展望自稳定调降至负面,其中包括意大利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意大利裕信银行。

  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与服务的委员米歇尔·巴尼耶4日承认,欧洲银行业面临的局势有所恶化,欧洲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应对银行业面临的困境。

  巴尼耶在当天欧盟财长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欧盟7月公布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以来,欧洲银行业面临的形势又有所恶化,银行现在面临的更多的是流动性问题,而不是主权债务问题,一些银行确实需要更迅速地注资。巴尼耶说,为了改善银行业的状况,欧盟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其中对银行注资是一部分,此外还要加强对银行业的内外监管,甚至让一些银行解体。

  早前,拉加德呼吁对欧洲银行业进行“紧急”资本重组,以便这些银行足以应对因为希腊等国债券贬值和经济放缓所引发的潜在损失。令欧洲银行业再度遭头一棒,而且也令欧债危机可能成为下一个“决堤口”。

  当时,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强调,格林斯潘表示:“欧元正在崩溃,这一崩溃的进程正令欧洲银行体系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欧盟委员会反垄断专员阿尔穆尼亚早前在布鲁塞尔发表演讲时称,随着欧债危机不断升级,将有更多欧洲的银行需要进行资本重组。这是欧盟委员会高层首次承认欧洲银行业存在流动性危机。阿尔穆尼亚称,除9家未通过7月压力测试的银行外,有更多银行可能需要注资,这也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刻不容缓的原因所在

  今年7月,欧盟对欧洲90家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有8家未能通过测试,16家勉强过关。近来随着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一些银行由于对希腊债务的风险敞口较大而股价大跌,从而引发了外界对危机向银行业扩散的担忧。

  政府介入也未必能解决问题,由于政府债务缠身,对银行的救助能力也受到质疑,况且欧洲存在问题的银行还很多,如果出现银行倒闭浪潮,政府也无力救助。

  因为目前欧洲银行彼此间的不信任情绪,无疑令欧洲银行的融资能力遭到市场更大的怀疑,这也进一步凸显出欧洲银行业潜在的信心缺失风险。投资者担忧,随着越来越多的欧元区国家不得不实施严格的紧缩措施,这除了会威胁到欧元区银行盈利前景外,也可能会令其损失加重。

  而债务危机爆发近两年来,欧洲一直是反应迟缓、应对乏力,随之出台的各种措施,要么治标不治本、要么远水不解近渴,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危机愈演愈烈。如今系统性金融风险迫在眉睫,如果欧洲再拿不出有力方案,恐将付出沉重代价。欧元区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元是第二大国际货币,如爆发金融危机,不论在金融方面还是实体经济方面,都会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欧债危机走势将牵动世界的神经,也是即将举行的G20戛纳峰会的焦点。

  (胡明军 综合编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