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意大利评级遭降 金砖国家购入欧债传闻升温

  □本报记者 陈听雨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9月19日称,将意大利长、短期主权信用评级分别由A+和A-1+下调至A和A-1,前景均为负面。分析人士认为,意大利评级遭降将进一步推高该国融资成本,对其债局和银行业发展极为不利。

  穆迪6月曾将意大利评级纳入负面观察名单,该机构在90天观察期后宣布,暂维持意大利Aa2评级,并延长评估期,未来仍可能下调该国评级。另一家评级机构惠誉目前对意大利的评级为AA-,评级前景稳定。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20日作出回应称,标普的决定是受到媒体的影响,并未从事实角度作出评估。

  与此同时,欧元区援助希腊的行动仍悬而未定。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希腊可能在被迫推出更严厉紧缩措施的基础上,与援助方达成协议。

  在此背景下,巴西《经济价值报》19日报道,金砖国家将通过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国债,未来可能购买更多欧债,以助欧元区摆脱困境。但部分分析人士对此消息的真实性和金砖国家救助欧元区的效果表示怀疑。

  意经济体制性弊端凸显

  标普19日称:“意大利经济增长前景不断转弱,该国脆弱的执政联盟及议会内部政策分歧可能持续限制政府应对宏观经济挑战的能力。”标普同时将对意大利2011至2014年经济增速预期由1.3%下调至0.7%。

  10年来,意大利经济几乎零增长,传统经济竞争力在全球化大潮中日渐式微,经济的体制性弊端日益凸显。分析人士认为,意大利躲过穆迪“明枪”没躲过标普“暗算”,将重挫市场对该国经济的信心。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经济增长乏力。第二季度,意大利GDP环比仅微增0.3%。意大利经济存在系统性不足,包括出口企业缺乏竞争力、生产率较低、失业率高等。英国咨询公司斯皮罗主权战略董事总经理尼古拉斯·斯皮罗称,意大利政府应对上述问题不力,评级遭降将使问题更加凸显,若想恢复市场信心难上加难。

  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截至2010年底,意大利债务占GDP比例高达119%,在欧元区成员国中仅次于希腊。从数量上看,意大利总额1.9万亿欧元的债务大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四国债务总和。评级遭降将进一步推高意大利融资成本,使这个“大到不能救”的国家最终“被救助”的风险加剧。据彭博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日18时30分,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8月初低点4.9%激增至5.6%。

  此外,由于意大利银行业持有大量国债,主权评级下降恐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意大利银行降级潮和银行股抛售潮。

  受此影响,19日欧元对美元跌至近7个月新低。市场人士预计,对冲基金将借意大利评级遭降之机掀起新一轮做空欧元狂潮。野村外汇主管科特·马格努斯称,标普下调意大利评级对欧元非常不利,汇市可能剧烈动荡,而美元有望成为主要受益货币,预计欧元对美元近期可能下探1.3200。

  希腊“腰带”再勒紧

  希腊财政部19日声明称,该国已与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三方代表团启动电话会谈,会谈“富有成效并具有实质性意义”。据希腊官员透露,该国与三方代表团在进一步削减赤字方面接近达成协议,协议可能于本周公布。

  据悉,三方代表团开列了一份包含15项紧缩措施的清单,要求希腊政府将其付诸实施才能获得下一笔规模80亿欧元的援款。具体措施包括:到2015年共削减10万名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其中,2010年到2011年间新参加工作的希腊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将全部被裁撤,此举可能涉及2.5万人;合并公共部门,削减薪水、养老金和医保支出;对烟、酒和奢侈品增税,提高取暖用油税;加快国有资产出售进程等。

  分析人士认为,希腊政府现有资金仅够维持至10月,在濒临违约的边缘,预计会对援助方妥协,进一步出台紧缩措施,本周双方取得实质性谈判成果的可能性较大。

  9月初希腊政府宣布将开征“富人税”,18日又表示将精简政府机构。自2010年5月接受援助以来,希腊已被迫推出多轮严苛的财政紧缩措施。

  “金砖国家”购入欧债传闻升温

  据路透社报道,EFSF首席财务官弗兰克尔19日称:“非常高兴看到一些金砖国家开始投资欧债。”

  另据路透社援引巴西政府官员言辞报道称,该国财长曼特加将在22日于华盛顿召开的金砖国家会议上提议,巴西、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筹措近100亿美元资金救助欧元区,具体援助渠道包括通过IMF筹资或购买EFSF债券等。

  研究机构资本经济公司认为,金砖国家施救欧元区的传闻值得怀疑,无确切证据显示这些报道具有合理性,“如果欧元区都无法解决自身难题,其他国家就更不可能挑下这副担子;即使金砖国家果真购买欧债,也只能缓解一时的流动性问题,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