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可能成为欧债危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间点。当天,德国和法国两国领导人将在巴黎会面,探讨下一步如何采取更为有效和强力的措施稳定欧元区的形势。近期,官方和学界对于启动“欧元债券”的关注日益升温。意大利、希腊和英国等国官员近日都表示,加快欧元区财政统一进程、以统一利率发行欧元债券将是帮助解决欧债危机的唯一选择。亿万富翁投资人索罗斯周一撰文警告称,如果德法等核心国家不能就欧元债券达成一致,欧元区可能最终走向崩溃。不过,在德国和法国,政界对于发行欧元债券的反对声音依然不少。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意大利、英国力挺欧元债券
随着希腊、爱尔兰等较小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蔓延至西班牙、意大利等大型经济体,欧元区当前的各种救助工具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也使得各界更加期待欧元债券等更为激进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欧元债券是向市场保证诸如意大利这样的国家不会发生债务违约的唯一途径。
专注于研究欧洲整合的欧洲改革中心驻伦敦首席经济学家蒂尔福德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货币能在没有某种形式共同债券支持的情况下存活。“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是稳定欧元区的唯一方式。”他说。
一些受到债务危机威胁较大的国家也在积极呼吁欧元债券的出台。意大利财长特雷蒙蒂上周末表示,联合发行欧元债券将使一些困境中的国家降低借贷成本,是欧元区危机的“主要解决方案”。发行欧元债券,实际上相当于把单个国家的债务分摊到区内各国头上。特雷蒙蒂此前就说,如果早就推行了欧元债券,欧洲也不会走到如今的地步。意大利债务占比高居欧元区第二位,近期该国国债收益率飙升至历史新高,并迫使欧洲央行出手买入该国国债。
作为首个因债务危机寻求援救的欧元区国家,希腊也一直强烈支持欧元债券的想法。该国政府发言人上周末又重申了这一立场,称应该强化救助机制,甚至推出欧元债券。
迄今仍游离在欧元区之外的英国也对欧元债券表示了兴趣。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近日表示,发行欧元债券的想法需要“认真考虑”。他称,现在欧元区17个成员国可能需要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他还表示,这可能是解决债务危机的唯一办法。
德法有顾忌但未排除可能
本周二,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将在巴黎会面,探讨下一步的危机援助措施。据特雷蒙蒂称,外界对此次会面抱有“强烈的期待”。
不过,从德法两国国内传出的消息来看,两国政界对于发行欧元债券仍有较大的分歧。
英国《金融时报》周一援引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的话报道称,柏林方面仍然反对发行欧元债券。朔伊布勒称:“我排除发行欧元债券的办法,因为只要成员国各自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我们就需要不同的利率,这样才有可能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以执行财政纪律。”
法国官员也给有关此次会晤将谈到欧元债券话题的猜测泼了一盆冷水。一位法国官员表示,发行欧元债券将要求更加坚决的预算政策一体化,但目前欧元区不具备这个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德法等国对欧元债券的最大担忧在于,这可能提高其本身的融资成本。因为从历史数据来看,德国在欧元区通常发债利率最低。据德国智库Ifo测算,如果是欧元区联合发债,德国的融资成本将增加1.22个百分点,进而每年给德国增加250亿欧元的利息负担。
但德国方面也并未把话说死。德国媒体14日引述匿名政府人士的话报道称,德国政府不再排除发行欧元债券,作为防范欧元区迫于压力立即瓦解的最后手段。德国外贸协会主席博尔纳周一也敦促德法两国领导人在周二的会议上同意联合发行欧元债券。他称,如果不这么做,那么欧债危机可能有导致全球衰退的风险。
索罗斯警告德国快行动
对德国来说,尽管同意发行欧元债券可能面临来自本国的较大政治压力,但如果要维护欧元区的统一和利益,德国可能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亿万富翁投资人索罗斯再次就个中的利害关系对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提出了警告。
在本周一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索罗斯指出,德国和欧元区其他享有“AAA”最高信用评级的国家需要就创立某种形式的欧元债券机制达成一致,否则欧元区可能最终走向崩溃。德国《周日画报》上周末进行的最新民调显示,有31%的德国人相信,2021年前欧元将会消失。
索罗斯表示,任何无序违约或是退出欧元区行为的发生,哪怕是希腊这样的小国,也会引发类似大萧条时期的银行业危机。他表示,德国和法国等核心国家不能老是被动等待市场压力的倒逼来采取行动。如果这样,等到欧盟同意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规模时,法国可能已丢掉“AAA”的评级;而等到德国同意发行欧元债券时,其自身“AAA”的最高评级也已岌岌可危。
欧盟各国在7月21日的峰会上达成初步一致,同意扩大EFSF的权限,但仍需经过各国批准。德法两国已将9月底定为各国批准EFSF扩权的最后期限,以便EFSF能接过欧洲央行购买债券的职责。
据欧盟官员透露,布鲁塞尔的决策者正在考虑两个大的选项:一是以上述基金为基础,成立一个泛欧的举债机构;二是发行联合欧元债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