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
G20曲终人散,美元指数重新抬头,西方媒体沸沸扬扬的“货币战争(Currency War)”杂音,终于被世界主要经济体“现实的妥协”压制住了。闲不住的国际金融市场只好拿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做噱头,可惜“爱尔兰银行体系危机”这盘冷饭,再怎么炒也成不了主菜。
我认为,本轮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高杠杆率”。目前,美国国内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杠杆率”,难以在短期迅速恢复(6000亿量化宽松只是杯水车薪),而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增长却激发了跨国企业扩张的冲动,造成了美国宏观数据的不一致,大家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全球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欧洲,聚焦在全球货币体制改革,是恰当而有意义的。
欧洲历史雄辩地证明了,货币改革不会引发战争,相反可以化解战争!欧洲一体化已经持续了几百年,欧洲人是付出了血的代价,二战后痛定思痛,特别是德法两国摒弃前嫌,联手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降低战争风险。1993 年11月生效的《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欧洲联盟的正式成立。1999年,欧洲货币联盟国家单一货币欧元的使用,作为人类政治经济历史上一个崭新国家和货币组织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到现实的全球货币体系改革,我认为经济危机未必全是坏事,各国货币当局可以利用经济危机作为契机,改善经济系统中的不平衡,美元和人民币如此,欧元区也是如此。我们不妨想象,如果没有欧元,欧元区16国的经济在过去两年的金融海啸冲击下,又会如何?可能面临国家主权危机的,就不仅仅是冰岛、爱尔兰和希腊了,欧元区内大部分的小经济体都会面临同样的尴尬。而大经济体的困境会反过来加深全球的经济危机,如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可以想象,在全球金融杠杆率降低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欧元的安排,欧洲的货币会更大幅度贬值,国民财富显著缩水,实体经济大幅度衰退,国家和企业的信用评级会下调,融资成本显著上升,资本外流,房地产泡沫崩裂影响到国际总需求,中国2009年经历的通货紧缩将更加严重。
相对于欧元区外的冰岛,希腊和爱尔兰的“腰杆儿”要硬多了。总部位于卢森堡、成立于2010年5月的EFSF(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欧洲金融稳定机构),手握欧元区16国(根据其在欧洲央行的资本份额)的联合担保至少4400亿欧元信用额度,有充足的资金救助资本金匮乏的爱尔兰银行体系(大约500亿欧元),起码可以通过置换,有效降低爱尔兰政府的融资成本。但是,爱尔兰为何迟迟不肯“就范”EFSF呢?
有“末日教授”之称的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Nouriel Roubini)11月16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从欧元区救助制度的法律框架上作了探讨,建议EFSF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救助新兴市场国家的SDRM(Sovereign Debt Restructuring Mechanism)机制,采取资产置换的方式提升市场的信心,减少市场操作风险和债权人法律诉讼。这是颇有建设性的意见(虽然感觉跟他一直以来对欧元的态度不太一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欧元这一创造性货币,对解决“国家破产”的潜在破坏性风险很有帮助。
可是,欧盟和鲁比尼的热脸却碰了爱尔兰的冷屁股,用爱尔兰政府的官方语言来说,爱尔兰不希望丧失“经济的独立性”。其实,这不过是都柏林政府在为自己开脱,以换取选民的非理性支持。为什么爱尔兰有房地产泡沫?为什么爱尔兰银行体系需要救助?难道爱尔兰受益于欧元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时,经济是独立的?说到底,还是每一届政府任期有限,往往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国家长期利益;即便是政策失误掩饰不住了,也要推三阻四地寻找替罪羊。或者,干脆直接动用货币战争的大帽子,抱怨欧元挑起了新的战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