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袁东:汇率何曾脱离过政府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 00:45  中国证券网

  袁 东

  币值的高估或低估,要看站在哪个角度讲。

  货币的纸质与“法定化”,意味着国家强制作用的主导性。但作为价值尺度、支付和储藏手段,货币毕竟源于市场交换。因而,现代货币的币值必然由市场力量和国家力量共同决定。谁要将这两种力量等同起来,肯定没睡醒。那种将币值以及不同币值对比的汇率,完全交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观点,不是刻舟求剑,就是别有用心。

  任何一个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员,在判断利率和汇率变动时,没有不把眼睛盯着中央银行和国家政策动向的。而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如果不顾市场形势,而肆意调整利率或汇率,则必然造成巨大混乱而难以为继。

  实际上,最早产生现代货币经济的西方世界,自古代、近代到现代,宗教、国家和市场,是其历史变迁的三个最主要推动力。只不过,不同时期,各种力量的对比有所差异罢了。中世纪及以前,宗教与教会是遍布西方社会各个角落的主导力量。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国家与市场都是等而下之的力量。从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随后的启蒙运动,才使市场和国家的力量,在世俗化的过程中,逐步将神权击退到精神信仰领域。

  不同于西方的是,中国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被神圣化,因而也就不存在世俗化的过程,所以,国家一直是社会资源配置和变迁的主宰。市场作为民间力量,几千年蜷缩于国家力量的压制下。近一百六十年来,在内外环境的巨变中,市场力量才慢慢得到释放;而过去三十年,得到了集中喷发。

  不管如何,在当今世界,主要是国家与市场两种力量作用的天下。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对政治和社会现象,观察与分析的视角,都应在国家与市场间寻求定位。这当然包括对货币及其汇率问题的认识。

  2007年由美国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演化到今天,仍不见其经济的稳定恢复,致使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原来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双双陷入了零利率时代。特别是美国,利率的快速下调以至零利率,完全是出于其本身政治经济所需而做出的国家行为。即便是市场需要,也是其本土市场需要,远非全球市场需要。

  因为,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几十年来,特别是1971年后,美元一直在不断扩张发行,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暴发后,更是天量发行货币。否则,怎么会在短短的四十年间,以黄金衡量的美元,贬值了38.6倍(从每盎司35美元疯涨到1386美元)呢?在美元流通量已经大大膨胀的今天,要是出于全球市场健康之需,肯定是要求美国政府逐步紧缩货币,而不是零利率政策。谁也不会糊涂的是,相比于其他主要货币发行量与利率,恰恰是美元最为迅速的天量发行和零利率,才出现了美元贬值环境中其他货币的升值压力。这种升值压力,或币值低估,是美国强加的,而非本国政府和本土市场力量所为,亦非本土所真正需要。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问并思考:货币如何才显得贵?答案或者是,相对于需求,货币发行量较少;或者是,相对于供给,货币需求增长较快。如果以此为标准,看成熟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情况,后者的货币理应要贵些。

  其实,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注意到了,并在他那部经济学奠基之作中作了分析。他比较了当时的发达者荷兰和追赶者英格兰,前者的公债与私人贷款利率分别为2%和3%,后者各为3%和4%,均高出前者1个百分点。由此他认为,何兰仍比英格兰富裕,因为低利率是“繁荣的自然后果。”

  斯密的分析,更多是基于资本供给角度(荷兰的资本雄厚,利率上升压力不大)。而他没有着重提及的一面或许更重要:此时的英国,相比荷兰是个增长更加迅速的新兴经济体,在资本供给相对不充裕的同时,强劲的投资所带动的资本需求,比荷兰高得多,利率较高也就很自然了。

  需要注意的是,斯密时代是贵金属本位制,货币供给更多受市场力量约束。而现今是无处不在的纸币本位了,货币发行量基本由国家力量决定,这使得不同经济体间的利率问题更加复杂了。

  相比于消费主导型的美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的中国,因为相对持续较快增长的投资需求,利率水平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高于美国,是正常而必要的。何况,这次源于美国的重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其投资和消费,基准利率进入近乎零利率的超低水平,中美存在一定利差更是必然的。

  中国相对较高的利率,至少意味着两点:一,发达经济体或许可以容忍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而中国则不可以,如果中国出现持续的负利率,央行调升基准利率就是必需的。二,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应当有个缓慢升值期。

  不容忽视的是,未来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消费率的逐步上升,投资和GDP增长幅度的逐渐递减,中美之间的利差会趋于缩小,人民币升值过程也将趋于结束。

  然而,无论如何,除非恢复金本位,否则,汇率机制永远是在国家与市场间寻求。由此看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还真是应当切实坚持的原则。(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