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周四(8月5日)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专栏形式对6月19日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进行了评述,以下为全部内容:
一、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预期效果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总体上对我国实体经济起到了积极影响,为宏观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在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的波动幅度,这符合我国经济的自身利益,有助于我国经济较快地实现稳定和复苏。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我国的既定政策,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已趋于平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也十分重要和紧迫,有必要在2005年汇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当前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目前我国进出口渐趋平衡,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同比下降32%,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6.0%,较2008年的9.6%显着下降,2010年以来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第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536亿美元,同比下降32%,占GDP的比重为4.5%,国际收支向均衡状态进一步趋近。
三、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进一步推进汇改,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我国长远、根本的核心利益。对于促进我国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改善宏观调控能力、维护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国际经贸环境等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进一步推进汇改对我国进出口和就业的影响总体利大于弊。在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进出口企业必然要面对本币与其它各币种间的汇率波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具备积极调整和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能力,这从2005年汇改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前我国出口行业的快速发展上就能得到印证,汇率浮动也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对企业引进技术、设备、进口原材料和原器件等也是有利的。汇率浮动有助于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总量,通过促使出口由简单加工转向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长了产业链、细化了分工,从而能够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优化资源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间的配置,有助于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吸纳更多就业。
今后将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结构调整,银行部门也需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协助企业管理汇率风险,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加强对短期投机资本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热钱大规模流动给国内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
四、进一步推进汇改以来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进一步推进汇改以来一个月,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一是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体现了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截至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7802元,较汇改前一日(6月18日)升值473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70%,较上年末升值0.71%。
二是人民币汇率走势体现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要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除6月21日与前日持平外,在其余交易日与美元对其它国际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基本一致。
三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改一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1天持平,14天升值,8天贬值;市场收盘汇率较中间价14天升值,9天贬值。
四是汇率弹性明显增强。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日波幅最大为329个基点,最小为34个基点,平均为101个基点,是2005年汇改至2008年7月底期间平均77个基点的1.3倍。
五是企业和个人反应平稳,银行柜台结售汇业务并未出现异常波动。
六是企业运用外汇避险工具规避汇率风险,银行柜台远期结售汇签约额较前期增长。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