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洲央行暂无通胀压力 关注5日月度新闻发布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4日 14:23  汇通网

   摘要:欧元区经济表现良好,且无通胀压力,欧洲央行可以暂时缓口气。市场目前关注欧洲央行周四(5日)召开的8月份新闻发布会。分析师认为,特里谢在声明中很可能会对其他央行的表现略微带过,而注重发表对美联储的看法。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 )为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心力憔悴,而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主席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可以稍微放松下了。

  在周四即将举行的月度压力会议上将第一次出现久违了的场面,在此次会议上不再充斥着危机的话题以及对政府失职的质疑。

  经过几个月的耽搁和犹豫,欧元区的领导人和欧洲央行开始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威胁着欧元区16个国家的政府债务危机。

  迫在眉梢的债务危机已经过去大半了,欧元区15个国家共同出资1,100亿欧元援助希腊。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台了一个接近1万亿美元的援救计划以帮助那些危难国家度过困难。尽管欧洲政府高额债务短期内无法解决,但是这些援助措施为欧洲政府恢复元气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这点可以从市场对于欧洲压力测试结果的冷静态度上看出。尽管一些人认为这种测试太过于简单,但是在周二(3日)欧元/美元涨到1.3261,创4个月来新高。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央行相应地收回了一些应对债务危机的措施。

  欧洲央行正在撤出对各银行实施的紧急短息信贷措施,并在上周证实了央行在紧缩抵押协议。同时为了支持国债市场而实施的购买问题政府债务的紧急预案也接近尾声。

  相比之下,美国官员还在争辩该采取什么样的新措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James Bullard上周表示,如果美国出现通缩趋势,那么联储应该重启量化宽松,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伯南克对此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

  Forex.com研究主任Jane Foley表示,欧洲央行正在实施在政策正常化与美联储决定要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形成鲜明对比。

  出现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经济日渐疲软而欧洲经济在逐渐复苏。欧洲经济的增势可以从工业部门的获利上看出。欧洲出口商搭上全球贸易便车,获利丰厚,使得欧洲工业产值不断增加。

  作为欧洲经济的主力军,德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力度是不可小觑的。在周四会议之后,特里谢的声明中可能会提及德国。在会上,欧洲央行将主要利率维持在1%左右。

  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cole)欧元区经济学家Frederik Ducrozet表示,上个月媒体对欧元区过去几个月的表现非常肯定,欧洲银行在周四的声明中以及与记者问答中语气将更加坚挺。

  特里谢在声明中很可能会对其他央行的表现略微带过,而注重发表对美联储的看法。

  在周一(2日)的演讲上,伯南克认为,美国经济要实现全面的复苏还需很长一段路要走,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尤其是失业率仍高居不下。

  前几周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暗示着美国经济复苏疲软,因此伯南克的这番言论也不出所料。上周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GDP初值仅增长2.4%,低于前值3.7%。这是今年最缓慢的增长,这种疲弱的增长趋势很可能导致两位数的失业率。

  周五(6日)将公布的7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变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联储是否要在8月10的会议上提出一些新的措施。就业率增长温和——例如少于100,00——那么市场将会对联储增加债券购买量保持警惕。

  俄罗斯外贸银行(VTB Capital)全球宏观经济策略师Neil MacKinnon认为,只有7月非农数据出乎意料,联储才会考虑采取新的措施。

  欧元区各国面临着很多挑战,最明显的就是政府将要加大力度实施紧缩政策以削减债务,并让市场恢复信心。

  尤其是,希腊很可能需要重组债务。近来的预算数据表明希腊离达成目标还差一大截。但是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希腊的债务实在是太高了,政府不得不制定新的偿债计划,尤其是目前的计划让民众畏缩。

  紧缩政策包括高额税收和开支削减,这些都会阻碍欧元区的经济增长。

  尽管近来欧元区经济数据喜人,但是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欧洲经济在未来几年的增势缓和,大概只有1%或2%的增长。同时,经济学家也担忧欧元区工业的初期复苏可能使得欧洲高附加值的出口竞争力疲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