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贾 壮
本报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这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也就是1993年的秋天就已经决定了。他同时强调,人民币离储备货币还差得很远。
易纲称,目前人民币可兑换还没有一个官方时间表。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过,一般的国家,从经常项目可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间,平均用时大概是7年到10年左右。中国是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的。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15年了,这已经长于国际上的平均值。我们没有时间表,但是,参考国际上的做法,人们可以对此事有一个大致判断。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很大,发展又不平衡,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认识的统一上也更加困难。”易纲说。
他介绍说,一种货币,其汇率浮动真正起作用的是实际有效汇率。实际上,有两个渠道可使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变化。一个渠道是名义汇率的调整,还有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国内价格上升:有升值压力,但可以不调名义汇率,通货膨胀也可以起到调整实际有效汇率的作用。“实际上,过去这十多年,这两个渠道中国都用了。我们既用了名义汇率的调整,同时,中国通过价格渠道做出的调整也很大。”
易纲称,应当说现在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已经减弱了很多,十年来,房价和一般物价上涨很多,这些涨价其实都是对不均衡的调整。如果十年前拿美元换成人民币并在中国买房,可以赚很多,但现在看来能赚的不多了,其他的资产也已调整得差不多。这说明现在人民币汇率比十年以前离均衡水平近了很多。他说,现在人民币汇率不具备大幅波动的基础,有条件保持灵活的汇率机制,也可以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他说,一种货币成为储备货币,首先是凭借所在国家或国家联盟的经济实力;其次是其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三,是政治和军事的实力。经济实力是第一。文化是第二,文化的感召力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储备货币,一定是在全世界相对而言,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有影响力的。
对于有关人民币将成为储备货币的说法,易纲认为有一半是给中国戴高帽,有一半也反映了他们的一种预测。对此要谦虚谨慎,还要韬光养晦。“如果别人选择人民币作储备货币,我们也不阻挠,这是市场需求。但是,我们也不去使劲地推动,我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最优的选择。千万不要人家一给戴高帽,就觉得人民币真的离储备货币很近,其实差得很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