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元命运四大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9日 17:27  汇通网

  欧元一泄千里,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面对缩减赤字和改革经济的压力,政治人物正思考如何改写欧元区的规定。这些紧张情势究竟是不是暂时现象?会真正激发改革,还是导致欧元区崩解?以下是对欧元区最终命运的四大猜想。 

  猜想一:秩序恢复

  危机迫使各国政府恢复财政秩序、改善经济的精力和效率。欧元区成为世界经济的成长引擎,希腊几年后成为欧洲的模范经济体。 

  而希腊的教训可能刺激葡、西等国提早采取行动。德国可利用增加内需协助欧元区早日脱胎换骨,一个更强大、更有活力的欧元区于焉诞生。 

  与此同时,政治人物同意防患于未然的程序。希腊隐匿其财政实情太久,但如今将强化统计数据的监管,未来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后,将加速采取行动。例如某国因薪资过高导致竞争力下滑时,会有机构出面处理,欧洲央行(ECB)只需专心对抗通胀。 

  可能性:并非不可能,却也不需屏息以待。 

  对欧元的影响:欧元可能变成美元的劲敌。 

  猜想二:蒙混过关

  欧元区最终稳定下来,但未解决根本问题。欧盟推出的近1万亿美元紧急纾困方案能安抚金融市场;希腊的信用因实施紧缩措施开始恢复,西、葡等国开流节源的做法有效降低赤字,未让经济重入火坑。 

  但这些改变可能不足以大幅振兴欧元区的经济前景,根本的缺陷仍在,预告麻烦还在后头。就算设计出让欧元区运作更良好的改革,政客仍可能食言;德国和法国先前预算赤字超过法定上限,2005年却强迫欧元区放宽规定。 

  瑞典企业家精神论坛常务董事布劳纳希约姆教授表示,欧洲所有历史、传统和欧盟的发展,都显示这会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不会出现什么剧烈的变化。 

  可能性:确实有可能。 

  对欧元的影响:疲软的成长前景和政治上长期的隐忧加深,对欧元造成贬值压力。 

  猜想三:负伤前行

  欧元区经济积弱不振,前途茫茫。事实证明对南欧经济体要求太多,希腊“住院”时间比预期久,还要面对债务延期;西、葡也步上希腊的后尘。如果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IMF)要求的缩减措施未出现预期效果,社会动荡恐怕会加剧,欧元区可能解体的臆测日渐升高。 

  德、法银行受重创,加上信心持续坠落,可能让整个欧元区陷入严重衰退,欧元不断贬值也引发通胀。 

  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主任皮萨尼—费利指出,为恢复竞争力,欧元区需减薪和降低物价,但如果物价下跌,债务却居高不下,且经济衰退,债务负担会加重。他主张让德国通胀率高于欧元区法定的2%上限,帮助其它国家调整,但这很难取得德国民众的同意。 

  欧元走弱或有助出口,但欧洲央行被迫全面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在此情况下,对通胀的影响无法由收回金融体系其它部分的流动性而抵销。对德国而言,这也违反他们视为欧元区的两大基本原则:央行的独立性以及政府要负责维持财政秩序。对通胀和欧元货币联盟的不满将同时升高。 

  可能性:合理。 

  对欧元的影响:长期走软。 

  猜想四:分崩离析

  欧元计划走到终点。情势危急到无法控制,至少一个国家决定脱离联盟比较好,或者其它会员国决定赶走他们。 

  希腊陷入大萧条,其它国家经济衰退、失业率飙高,对欧元的怨恨愈来愈深。任何一国出现倒债或延期还款,都可能为整个欧元区引发不可预测、不稳定的力量。 

  没人真正想过欧元区的解体方式。加入此货币联盟向来被视为不可逆的过程,但这并非不可能。对与他国差异过大的欧元区国家而言,有秩序地退出或许比较合理。 

  德国杜伊斯保—埃森大学经济学教授贝尔科建议,可由一个制度化系统规划成员国“有秩序违约”,同时让其退出欧元区。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提议,未来可能要求不遵守规章的会员国退出欧元区。 

  问题是,就算如此,有秩序地退出也很困难。多数经济学家同意,不论自愿或被迫离开,成本都很高。希腊仍将偿还庞大的欧元债务,德国企业会发现他们失去出口竞争力,因为新的德国马克汇率很高。出口商跨境做生意的成本会飙高,外汇波动成为经济成长的一大阻碍。 

  可能性:遥远,但已经没有先前想的那么远。 

  对欧元的影响:欧元区真正解体前,欧元将一败涂地。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