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何志成:美元指数或在79.8~82.5之间震荡几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0日 04:47  每日经济新闻

  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

  3月份,当美元指数突破82整数关之后,市场曾经憧憬美元指数将会扶摇直上,绝对多数市场分析师都看涨。但市场就是这样奇怪,当大多数人都在一个方向建仓时,市场却回调了。4月的市场证明,美元仅仅是对最倒霉的欧元、英镑等欧系货币走强,而兑商品货币(加元、澳元)却见了新低。最典型的是对日元,在日本财年结束之后(通常是3月底),市场曾经预测日元将大跌,一时间日元空头仓位暴增,但日元的跌势仅仅维持了很短时间,目前仍然是震荡市。

  怎么看美元兑几个主要货币的未来走势?

  从基本面看,几大矛盾纠结——美联储不会很快加息,这将限制美元升势;欧洲债务危机情况难以改观,希腊问题有可能扩大化,而英国5月初将迎来混沌的大选局面,这些因素肯定短线不利于欧系货币的反弹;澳元和加元4月以来升势显著,但多半是因为中国因素,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大幅度地削减剩余产能,房地产更严厉的调整措施也是呼之欲出,如果中国经济决心减速,对商品货币绝对不是好消息;当然还有人民币汇率之争。如果人民币在5月之后升值,对日元有利,对商品货币则是打压。总之,这些基本面的纠结将使美元指数上下震荡。

  震荡区间有多大?关键看日元表现。日元目前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板块,它之所以活跃度很高,这是由于其特性决定的。日元既是息差交易货币,也是避险货币。当市场认为短线没有重大风险事件出现时,日元走势受息差交易模式影响很大,也就是说,日元下跌的概率很大;而当市场感受到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或突发事件时,日元往往会急升。日元的震荡,会带动直盘的震荡,因此,日元的震荡区间,也会左右直盘的震荡区间。

  日元将怎样震荡?首先要分析未来会不会出现重大风险事件。目前市场认为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大概有三个:一是全球经济二次探底(这个风险基本可以排除);二是希腊债务危机扩大化,这个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欧元已经跌了不少,如果西班牙这样的中等国家没有出现债务危机,欧元兑美元跌破13000的概率不大;还有一个风险是人民币汇率之争,目前该争论可能导致中美汇率战的风险已极大降低,近期中国国资委已经提醒中国企业注意防范人民币升值风险,这发出了中美间谈得不错的信号。市场预期,5月中旬以后,人民币会小幅度升值,这会帮助日元走强。但是,日本经济的基本面很差,日元突破92的机会率很低。相反,由于市场的风险指数较低,息差交易模式将在4月卷土重来,因此日元不会大涨。

  综上所述,市场的基本面不支持美元指数大起大落,很可能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位震荡走势,这个时间有可能要有几周甚至两个月左右。

  美元指数震荡,绝大多数非美货币当然也是震荡。例如欧元,振幅大约800点左右,中心点在13450左右;还有英镑,由于大选临近,通常情况下在大选时的走势都不好,但是,如果因为大选英国获得了政治稳定,对英镑中期走强是有好处的。考虑到欧元因素,英镑即使走强幅度也不会很大,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英镑的投机因素,在震荡市中它的震荡幅度会相对较大,预计未来几周英镑有可能出现1000点左右的震荡,震荡区间在15750~14750左右,4~5月初先向下震荡,大选后再向上的概率大。

  至于商品货币,将继续维持高位震荡走势,但是,必须注意追高的风险。由于澳大利亚已经升息至4.5%,未来是否继续升息要看大国央行态度。从目前来看,没有一个大国愿意升息,中国甚至有可能通过非升息的手段紧缩,例如通过行政命令压缩贷款,大范围地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在5月左右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房地产政策,这对商品货币的影响一定很大。当然,这都是后话,目前看,商品货币还将继续冲击顶部区域:美元与加元将不断地考验1:1的支撑,甚至短线再次击穿它,澳元兑美元有可能到达0.9325附近,也有可能在5月转弱;回到美元与日元,短线可能跌破92.75,中线很难,除非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下周,如果有这样的机会,立即买入,中线持有。

  总之,美元指数只要守住79.5,未来仍然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反弹,而当它突破82.6时,再次加速就可能发生。当然,中短线分析,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