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中美合作是全球经济走向复苏的关键,也是实现再平衡的前提。中美相争只能是两败俱伤,让那些坐山观虎斗的中间浮动国和其它钉住外围国从中获利。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正在沿着一种不确定的路径走向再平衡。大国博弈成为这种再平衡路径的主要特征。目前中美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的争论就是这个博弈的一部分。
“寡头博弈”难以奏效
美国首先应该明确,两国间“寡头博弈”难以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现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并不是只有美元与人民币两种货币。相反,全球可以分为三大货币集团,并构成一种“金字塔式”结构。第一大集团,主要由中国、韩国、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东南亚国家组成,这些国家的汇率主要钉住美元,积累有大量外汇储备,处在“金字塔”的底座位置,被称为“钉住外围国”;第二大集团,主要由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组成,这些国家主要实行浮动汇率制,对外汇市场极少干预,处在“金字塔”的中间位置,被称为“浮动中间国”;第三大集团,与其叫作集团,不如称为“一极”,由美国一家担当,是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和调节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世界中央银行”的角色,其货币政策具有国际主导权,拥有向世界输出货币的特权,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位置,被称为“核心国”。
“核心国”与“中间浮动国”主要通过资本账户发生联系,而与“盯住外围国”则是通过贸易账户发生联系,由此决定了欧美成为金融伙伴,美亚成为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单凭中美两国的博弈,显然不能有效解决三大货币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全球化失灵引发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失衡,而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在于“全球化失灵”。笔者认为,全球化失灵如同我们熟知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一样,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种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和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形成。但是这个市场不是同质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因而其内在调节机制必定存在缺陷,全球化失灵因此不可避免。
第一,自主性调节机制并不完美。自主性调节机制主要通过双边和多边的汇率变动来调节经常账户而发挥作用,但必须存在一个重要前提,各国实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由此才能使得外部经济对于汇率、相对价格和外汇储备等因素变动保持充分弹性。然而,三大货币集团已经使得这一前提不复存在,汇率对经济的调节有限。
第二,价值评估效应并不有效。当存在外部经济失衡时,通过汇率变动使得跨国资产价值重估,产生的价值评估效应可以实现财富从货币升值国迅速转移到货币贬值国,从而使外部经济失衡得以纠正。然而这种效应的发挥是以改变一国的对外资产净头寸为目的的,它需要一定的条件:汇率变化未被预期以及浮动汇率制。而这种条件在现实经济环境中难以完全满足。
中美“合则多利、分则两伤”
由于全球化失灵的存在,三大货币集团构成的货币金字塔,也必然缺乏稳定性。当全球经济趋好时,表现为一种短期均衡,反之,全球经济就会出现剧烈波动。
一是因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仍然面临着内在矛盾,美元与人民币通过国际收支账户捆绑在一起,而中美两国的“身份”存在很大差异;二是因为缺乏一个保持多元化货币体系及世界货币供应量稳定的基础,大难临头各自飞,每逢全球经济遭受冲击,各主要储备货币国家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责任,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而今的美国都是很好地证明。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条件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实现自由浮动还要做许多准备。其中,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调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把国内问题理顺了,中国才有信心和勇气去放开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中美都面临失衡,而责任却不同。中国要做的是尽快纠正内部经济失衡,循序渐进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下一步扩大开放打好基础。美国实质上面对的是全球经济失衡,在过去的30多年里,美国从这一失衡中获取了巨额的政治、经济收益,实现再平衡美国理所应当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能“以邻为壑”转嫁成本。
蒙代尔有句名言: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相互合作的游戏。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中美合作是全球经济走向复苏的关键,也是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的前提。中美相争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让那些坐山观虎斗的中间浮动国和其它钉住外围国从中获利。中美两国关系的最优解,应是摒弃分歧,共同维护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走合作博弈之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