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币汇率:美国应该闭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 05:00  时代周报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艾闻

  2009年4月3日,美国纽约,民众冒雨聚集在金融区抗议。牌子上写的是“资本主义已死”的字样。

  自3月以来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屡屡施压,使得中美贸易摩擦明显激化。3月15日,近百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总统,要求白宫采取强硬姿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而最终确定的时间将在4月15日,当天美国财政部将发布今年首份半年度汇率报告,以认定中国是否存在操纵汇率问题。一旦确认,中美之间摩擦将进一步加剧。

  在这一背景下,目前中外经济学家呼吁,中美贸易问题是一个多边问题,美国需要变革的是本国的经济结构和提高储蓄水平,而不能将经济困难简单地归咎于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这是在转移经济责任,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人民币升值无益

  “指责中国无助于解决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让中国成为美国政客泄愤的替罪羊,但这一切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3月25日在北京出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论坛”会议时表示。

  罗奇在会议演讲中表示,中美的贸易失衡是一个多边的问题,不能通过双边汇率调节来解决。美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不是正确的方式,无助于实现国际贸易平衡。

  他认为,目前政治压力来自美国的工人阶层,由于失业率上升,选民希望政府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国会议员和政客们找到借口,来转嫁经济糟糕的责任。因而他们将问题归咎于贸易赤字,他们声称由于中国操纵汇率,占据了2008-2009年美国贸易赤字的39%,只要白宫对中国态度强硬,就能够解决问题。

  罗奇说,人民币大幅升值将直接导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低价产品面临涨价,进而增加美国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负担。此外,由于中国的出口商中,将近60%都是跨国公司的在华企业,人民币升值也将损害这些企业的利益。

  他还表示,人民币升值不一定必然能够缓解美国的就业压力,因为美国目前面临的是多边贸易赤字局面。在2008年到2009年,美国不仅仅是只与中国存在贸易逆差,实际上它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都发生过贸易逆差。如果人民币升值,美国不从中国进口,却不得不从其他贸易伙伴进口。

  “实际上,2005年到2008年,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已经升值了将近40%。”罗奇表示,美国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等人,宣称人民币重估可以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这种言论很不现实,只会造成两败俱伤。

  “这只是一种零和游戏,美国真正的问题在于自身储蓄不足,不能单单归咎于中国。”罗奇对记者表示,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全球的失衡问题,由于美国储蓄率过低,而消费过高,而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储蓄率高,消费低。因而美国需要增加个人储蓄,削减贸易赤字,而中国需要增加消费。

  “如果两个贸易大国在汇率问题上发生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这就跟小孩子的游戏一样,只会使金融危机后果更加严重。”他警告说。

  “美国应该闭嘴”

  “我们不希望经济问题政治化,这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在危机时期,中国仍将维持汇率稳定,这不仅对中国有利,而且对世界有利。

  “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到,无论中国汇率怎样,对美国的生产者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对美国消费者会增加成本的负担。从社会福利来说,是美国的福利损失,而不是美国的利益。” 刘鹤表示,中国不希望其他国家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各国需要保持理性,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他还表示,中国不希望出现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更不希望由于个别人的非理性行为导致问题进一步升级。中美两国关系的前景仍然美好,双方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

  英国《金融时报》3月17日社论表示,美国应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闭嘴,“美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越施加压力,中国就越不可能照办”。在“两会”期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作出承诺,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中国汇率政策面临灵活性转变,将采取一篮子外币政策来管理本币汇率。这也意味着,未来将允许人民币在一定区间浮动。

  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也不认同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观点。这位曾担任过英国央行副行长、英国金融监管局主席和中国银监会国际顾问委员的经济学家表示,从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来看,2005年到2008年已经升值了大约40%。

  而4月份一旦美国认定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中国将可能被征收惩罚性关税。相关专家认为,中国可能在出口商品上实行报复,并可能改变购买美国国债方式。但一旦采取如此方式,双方贸易摩擦将可能进一步恶化。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