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昨日发表署名文章称,人民币汇率无法解决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流向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而非汇率。
陈德铭表示,“如果一方因为国内政治需要向对方施加压力,动辄以贸易制裁相威胁,显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陈德铭的这篇题为《建设性地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署名文章刊登于商务部网站。
巧合的是,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近日在就人民币汇率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并未提及贸易失衡问题,仅称中国通过消费拉动本国经济的努力,将为人民币升值提供机会。
佐利克:鼓励消费带来升值时机
据新华海外财经报道,佐利克在谈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将着眼点放在了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上。
他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更多地取决于消费支出,中国政府鼓励人们增加消费的额度,这就需要降低储蓄率,由此也可能会带来人民币升值的机会。
他认为,人民币走强会提高普通中国人的购买力,同时还会提醒企业更多地按照本土市场的要求关注未来的投资和产能,而不是为了出口进行生产。
佐利克称,那些关注结构性原因的人认为人民币快速升值不会引发产业结构的自动转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同样正确的一点是,价格(汇率)的改变,即本币升值有可能意味着你必须在产业结构上做出调整。”
佐利克认为,中国有能力提升人民币兑美元币值。世界银行3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09年经济增长8.7%后,201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5%。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美国政府要在4月15日前决定是否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的情况下,外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正在加大;另一方面,中国很难在外国直接施压下升值。对此,观察人士认为佐利克的表态或将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背后还是希望人民币升值,但选择了较为缓和的、中国可以接受的方式。
新当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李稻葵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说,汇率是否进行调整,并非人民币汇率的核心问题,中国是否能够掌握调整的主动权才是。他指出,人民币汇率进行主动调整是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的途径之一,具体调整时机应该在9月之前,“否则美国中期选举时,人民币汇率又会成为问题。”美国中期选举将在11月份进行。
霍建国:贸易战概率不高
事实上,关于中美的人民币汇率之争,市场的关注点均在是否会开打贸易战上。至于美国国会施压人民币升值的论据,“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以及造成了美国人的失业”,已多次被国内外专家批驳过。
似乎也正因此,陈德铭的文章除对上述论据进行反驳外,还再次表达了“要坚持对话与合作,妥善化解分歧,要采取建设的积极行动,有效解决问题”的意愿。
他在文章中提出,“毫无疑问,中国将继续实行进口促进政策,也要求出口国不对中国实行歧视性的出口管制政策”。反之,他也提及愿意与美方共同采取行动,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支持美国企业扩大对华出口,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创造更加公平优良的投资环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在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也表态,中美贸易战的风险是有的,“但是真正爆发这种贸易战的概率还不是很高,因为它还有一个沟通的渠道,而且中美双方这个渠道一直是存在的。”
霍建国说,“对美国来讲关键是要放弃冷战这种思维,不要以那种特别霸道的口气,就是说你低估了,你应该升值,这个东西在国际关系处理当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