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汇率政策如何不再被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1日 01:40  第一财经日报

  马红漫

  人民币汇率何时恢复其灵活性,成为近期“两会”热议的话题。央行及商务部诸多官员近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而每次言论的公布都给市场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从官员的表述看,内容侧重上不乏矛盾之处。比如,央行行长周小川直言当下汇率政策属于“特殊时期”的举措,因此从长期看“迟早会退出”;而同为央行高管的易纲则坚持既有的官方言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延续一贯以来的平稳描述,即“今年我国将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些论述均具有权威性,但却难免让市场感到迷茫。

  笔者以为,看待中国的汇率政策,必须要秉持市场与行政、“里子”与“面子”并存的思路,否则就难以发现问题的实质所在。

  单纯从市场角度而言,人民币汇率恢复弹性已具必然性。其一,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就“特殊的汇率形成机制”(周小川语),持续至今已有一年半时间了。汇率是货币价格,价格就必然要浮动,这是基本的市场逻辑,也正是周小川所说的“迟早会退出”。其二,本币汇率高低说白了是由经济体综合实力决定的,中国经济复苏速度远快于美欧,相对而言本币的确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其三,从中国自身利益看,人民币适当浮动不仅可以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而且能倒逼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特别是,随着出口数据逐月好转,以汇率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性也在逐步降低。

  综合这些市场观点来看,海外市场充斥着“赌”人民币升值的氛围,显然并不奇怪。

  只是对于中国调控当局而言,这样一种“赌”的气氛,反而让汇率灵活化政策的推行面临挑战。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一直非常忌讳海外市场的汇率预期以及压力。

  2005年汇改一次性大幅升值就是选择“出其不意”的方式,而此后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往往是逆海外判断而行。比如,之前每当有美国财长或者商务部长访华,市场就会臆测人民币会有升值压力,海外远期汇率市场就会随之而升高,但最终的市场结果往往落空。汇率的跳高与回落只会给市场带来震荡,但是海外市场却永远无法准确判断国内调控者的思路。

  比较于之前的历史,此次汇率政策调整的确很难轻易变化。正是由于人民币汇率这种“特殊的形成机制”持续的时间过于长久、海外市场高度预期人民币汇率即将恢复灵活性,所以当下期望汇率立刻有所变化的难度,反而加大了。说得直白些,如果说人民币汇率恢复灵活化是策略问题,那么恢复灵活化的具体时间就是战略问题了。

  对于市场操作而言,反其道而行之,或许才更加有效。也就是当市场预期降低、海外压力减轻了,反而可能会是人民币汇率恢复灵活化的时间点。

  只是,在笔者看来,真正需要认真思考的,并不是人民币汇率恢复灵活化的具体时间本身,而是为何汇率问题总会成为一个“问题”。

  从2005年一次性汇改到今日汇率灵活化的困境,之中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特殊之举的汇率政策,其得失成败该如何评价。

  该政策的“得”在于避免了汇率波动冲击中国经济运行;但与之同时而来的负面性则是,导致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高度关联,再加上购买的美国国债,使得中国政策的独立性有丧失之嫌。时至今日,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踯躅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当下的汇率政策在强调“自主性”,倒不如说其实是“自主性”已然部分丧失的标志。

  “汇率特殊形成机制”作为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市场可以理解,但在金融危机阴霾逐步散去之后,我们需要客观思考这样的“非常之举”是否合适、是否真正符合了中国的经济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政策困境,究竟谁更加重要。

  只有深刻反思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能跳出汇率政策被动应对的尴尬局面。唯有如此,在2005年一次性汇改、2010年汇率恢复弹性之后,以后慎用钉死汇率政策,才不会总是如此被动。

  (作者系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