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的逆差并非由人民币汇率造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2日 08:47  中国经济时报

  苏培科

  依靠“泡沫化”复苏的全球经济,现在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旦虚拟经济开始挤“泡沫”,一些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裸泳者”将暴露无遗。

  春节前夕,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人民币汇率发表了强硬的言论,欲将美国经济的困境和双赤字归咎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并称要对中国采取较强硬的措施,以确保中国遵守贸易法则。对此,中国官方回应:“外部压力无助于解决人民币问题,人民币汇率并不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因。”

  诚然如此,美国的逆差和赤字根本不关乎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人民币升值无非是让中国为美国的债务消费行为买单,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自华尔街次贷泡沫破裂之后,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未填实这个窟窿,只是用扩张性的美元政策和虚幻的股市吹起了另一个泡泡,将之前的缺口补上,无非只是将矛盾转移。如果美国的股票市场开始大幅下跌,则泡沫化转移就难以为继。显然只能通过政治施压、舆论诱导来转移视线。但是,人民币不可能会被别人摁着升值,更不可能被别人威胁着升值,人民币汇率应该有自己的主张和策略。对此,我曾建议中国应该立即对国际资本流入采取必要的约束和管制,尤其对人民币汇率要实施“对我有利”的策略,应该引导和降低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如果现在过度强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则会引入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会让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进一步飙升,会迫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方向,从而让正在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国经济陷入被动。

  现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实施“按兵不动”宏观策略,如果施压人民币升值的策略得逞,则会迫使中国早于别的主要经济体“退出”,正好会给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买单,会达到美国所希望的“平衡”。但是,一旦中国经济再次出现回调,全球经济的形势会更加严峻。最近,笔者参加了几个大的国际会议,发现全世界的学者和投资界人士都在谈论中国,以及讨论中国的未来。显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复苏,不光是中国自己的希望,更是全世界的信心和希望。因此,美国不能再以霸权思维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其次,笔者不赞成人民币快速升值的理由是担心新一轮危机过早来临。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达成了美国希望中的平衡,则美联储将会以政策退出和防通胀为借口来反手加息、让美元升值,最终的结果不但会掠走别国的财富,美元釜底抽薪还会导致各个国家的资产价格暴跌、泡沫破裂、流动性不足,宣告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因为,量化宽松的美元已经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现在这颗种子正随着资产价格泡沫、大宗商品价格等一起发芽。如果说此轮全球泡沫因美元贬值而生,那么这个泡沫在未来一定会被美元升值所戳破。

  如果美国要实施这个策略,则首先要完成资本的大量输出和别国泡沫的过度膨胀;其次要在美国政府债券发行计划完成和宏观结构达成“平衡”之后,美元先贬值一段时间后再反手加息。因此,中国如果现在实施“有升有贬”的策略,则会抑制美国的全球金融洗劫战略,可以延缓新一轮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同时,中国可以适当应用手中持有的美债“工具”,当美国政府再次大肆发债时,可以策略性抛售,以抑制和延缓其发债计划。

  第三,美国的贸易赤字和全球经济不平衡不是由人民币汇率造成的,美国产品价格高企并非是低微的汇率差异导致的,而是由美国的出口政策和最低工资标准所导致。现在强迫人民币快速升值只是一个多输的局面。

  我们知道,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降薪和裁员应该是正常的经济行为,但如果有最低工资标准,工资不降,反升。那么,他们的产品成本能降得下来吗?

  况且,随着中国和亚洲经济的增长,以及科学技术实力的提升,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低端产品需求必然会减少。如果美国放开一些先进的高端技术产品出口,估计他们的贸易逆差很快会得到改善,中国也会大量购买,但美国一直限制和封锁这些产品的出口,以维系霸权和技术实力。

  用温家宝总理答网友的话来说,“目前美国对中国出口最多的是红豆和飞机,中国不可能长期坐着飞机吃红豆,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和放开高端技术产品的出口。”显然,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由自己的封锁造成的,不应该怪罪别人。

  第四,美国主要以高端产品和服务来出口,而中国则是以低端产品出口,二者在产品出口方面并非在同一层次竞争。比如,美国搞军售和霸权输出,而中国出口更多的则是廉价的日常生活用品,即使中国抑制人民币汇率,也是以廉价的劳动力来补贴全世界,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抬高美国的军火产品价格和让美国军售受阻。

  因此,二者之间并没有太直接的竞争关系,中国的工业产品是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而非与发达国家竞争。美国的指责显然是不当的,以此来施压人民币升值和遏制中国经济增长是不合理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