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增就业比减财赤更重要 奥巴马弃车保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2日 08:00  汇通网

  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周一(1日)发布的新财年预算报告,再次凸显了美国面临的严重财政问题。白宫当天宣布,2010财年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将高达1.6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巨额赤字可能束缚白宫推出进一步措施刺激经济和拉动就业的手脚,并可能在长期对美元构成压力。 

  高财赤和高失业率给经济复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先前走势强劲的美国股市在今年1月交易中创下了一年来的最差月度表现。其中,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累计跌幅均逾3%,纳斯达克指数跌幅更超过5%。 

  此外,奥巴马不久前提议限制大型银行,但自提议之后便没了下文。此时,如果奥巴马不及时澄清自己的政策,失望的投资者会继续惩罚美国股市,刚刚开始复苏的、脆弱的美国经济会很快再次陷入低谷。 

  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周一表示,目前对总统奥巴马而言,应对失业和带动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比应对联邦财赤更高。 

  巨额财赤有风险 

  奥巴马向国会提交2011财年联邦政府预算案,总额为创纪录的3.83万亿美元,该预算案的主题是创造就业,建议投入更多资金来压低失业率、提高向富裕人群征收的税收额度及冻结一系列政府项目方面的支出。  

  他建议支出1,000亿美元向小型企业提供减税政策,为失业者提供福利以及帮助陷入困境的地方政府重振经济。与此同时,奥巴马建议向大型银行机构征收额外费用,对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家庭增加赋税,以此填补联邦政府财政上的不足。 

  根据这份预算案,美国2011年的赤字将降为1.3万亿美元,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3%。2010财年的财政赤字约达1.56万亿美元。  

  我们看的很清楚,美国就业市场一直未有起色。一方面,这是后经济衰退时期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持续的不振的就业市场也是金融危机的必然结果。 

  因此,联邦政府和美联储必须携手渡过难关,最好的选择包括:真正巨大的财政刺激,对银行资本额的巨大调整以让他们重新愿意借贷。在美联储方面,需要真正的数量型货币政策,以及较高的通胀目标。 

  不过,参议员预算委员会资深成员格雷格表示,疯狂的财政刺激计划会让美国的预算赤字不堪重负,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这只会让美国走上破产之路。 

  格雷格在参访中表示,“在我看来,如果我们继续奉行这一疯狂的财政政策,我们将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  

  促进就业是关键 

  尽管第四季度GDP强劲增长5.7%,但主要原因是库存降得慢,而专家最看重的还是消费数据。美商务部称,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70%。如果消费增长2%,单消费一项就可以提供1.4%的GDP增幅。 

  标准普尔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戴维·怀斯(David Wyss)表示,“最终消费数据在四季度上升2.2%,而这才是美国经济最根本的增长,依靠其他的手段,例如增加库存等实现的GDP增长都是不能持久的。” 

  此外,虽然美国2009年下半年GDP走强,但全年增速还是为-2.4%,属1946年(-10.9%)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 

  尽管华尔街的经济分析师普遍认为美国的经济衰退已经结束。但有意思的是,《华盛顿邮报》在网上作了关于“经济萧条是否真的结束”的读者随机调查。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悲观地表示,虽然GDP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增长,但经济危机仍未过去;9%的人不置可否;只有28%的人认为经济萧条已经结束。 

  民众更多是从就业而非统计数据来感受经济,真正的复苏要从就业复苏开始。 

  末日博士鲁比尼表示,如果政府严肃对待大规模财政赤字,采取增税、削减财政支出和减少过度流动性等政策,就可能削弱复苏,使经济陷入滞缩。 

  可如果决策者决定维持大规模赤字水平,通胀预期将会增加,长期国债收益将上涨,拆借利率将飙升,导致滞涨。 

  奥巴马此举可谓一招险棋——弃车保帅,如能出奇制胜则矣,否则不仅2013年将财赤减半的承诺无法兑现,美国经济出现双底的风险也将增加。彼时,美国难保不成为下一个希腊,美元也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欧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