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2日晚间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消息受到海内外普遍关注,并对各资产市场产生较显著影响。由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这一举措也引发各界人士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退出策略”不同等焦点问题的讨论。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澳大利亚、挪威、以色列和越南等都先后宣布上调基准利率。而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也于2009年10月宣布提高法定流动资金比率,近期随着通胀压力上升,市场对印度升息的预期也有所升温。多数专家指出,虽然中国本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实质转向,但其预防通胀的政策倾向更加明显。
同时,美国在保持基本经济政策连贯性的前提下,日前推出了一项可回收银行系统中过量货币的提案,这被认为是美联储“退出策略”的一部分。不过,美联储目前在退出策略上仍十分慎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来也一再强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而对于欧盟和日本而言,谈论货币政策的调整似乎还不到时候。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尔格·克拉默针对欧元区经济情况指出,一些数据向好而一些数据依然令人失望,欧洲央行目前依然认为经济形势“不确定”。而在日本,甚至出现了进一步通缩的迹象,这预示其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持续很长时间。
与之相较,中国经济基本面情况则更为坚实,同时通胀等风险也相对更显著。瑞银集团中国经济研究主管汪涛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上行风险,即投资增长过快、资产泡沫扩大。这一风险的大小与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和银行贷款增速的变化密切相关。
行业人士指出,鉴于各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程度不一、复苏力度不一、通胀前景不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退出策略”在时机、力度等方面出现差异。
中国咨奔商务咨询公司分析师张浩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货币政策调整取决于每个国家自己的情况。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后顾之忧已不明显,去年12月出口增长约17%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新证据。另一方面,防止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反而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后危机时代,全球各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在出现“错步”,这将对世界经济各个领域产生显著影响,进而使中国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利弊交错、更加复杂。如何应时因势、趋利避害、寻求中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