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央行退出战略阻力重重

  澳大利亚央行维持3%利率不变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本报讯 本周,全球多家央行将陆续公布最新的利率决定。尽管近期市场对各国央行将开始加息的预测之声络绎不绝,但在昨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于3%不变,这已经是该行连续第5个月维持利率不变。

  而澳大利亚央行在声明中并没有提及加息,看来在全球经济初展复苏曙光的同时,全球低利率格局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各国央行的”退出战略”仍面临多重压力。

  澳央行将于10月加息?

  澳大利亚央行表示,在多国政府经济刺激措施带动下,全球经济已重拾升势,澳大利亚的经济环境好于预期,加上能源与商品价格有所下降,通货膨胀的预期有所降温,通胀短期内仍将处于合适的水平。分析人士也表示,澳大利亚经济正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复苏迹象。

  昨日,澳大利亚统计局公布,澳大利亚7月营建许可环比上涨7.7%,涨幅是市场预期的两倍之多。另外,澳大利亚8月份制造业表现指数环比上升7.2至 51.7,发出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号。不过,有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第二季度经常账赤字增加至133.5亿澳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06亿澳元。

  澳大利亚财长斯万表示,出口收入下降是导致经常账赤字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措施为提振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澳大利亚第二季度GDP数据是正值。澳大利亚将于今日公布二季度GDP数据,此前有市场人士预期澳大利亚第二季度GDP将环比增长0.6%,但瑞银驻澳大利亚首席经济学家哈斯勒姆昨日表示,根据近期喜忧参半的经济数据,澳大利亚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将可能为0%,不过经济增长的高点很可能出现在10月份。

  尽管澳大利亚央行昨日表示,目前的货币政策适宜,不过市场对澳大利亚央行即将加息的预期不断,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沃尔特斯表示,澳大利亚经济明显抵御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澳大利亚央行可能从10月份开始上调利率,目前3%的临时性利率水平可能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有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资深经济学家也表示,预计到11月份时,澳大利亚央行将加息25个基点,而后可能会在12月和明年2月继续以类似的幅度加息。

  受上述消息的刺激,加上亚太地区股市回稳,澳大利亚股市基准S&P/ASX200指数收盘上涨0.8%,报收4514.6点。

  加息仍需慎重

  此前,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一个宣布加息的发达经济体,以色列央行出乎意料的加息行为引起市场的热议,有分析师预计部分国家将步其后尘。

  昨日,韩国公布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升2.2%,为近六个月以来的首次上升,也显示出韩国央行面临的加息压力增大。评级机构惠誉昨日表示,亚洲各国的央行短期内没有加息的压力,面对疲软的出口形势,各国政府将继续推进各自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支持经济复苏的进程。

  本周,欧洲央行也将公布最新的利率决定,但市场普遍预期该行将维持利率于1.0%不变,且要到明年年中才会开始加息的步伐。对于瑞典央行此前“低调”地宣布成为全球首家对银行存款实施负利率的央行,有分析指出,瑞典央行开创先例,让其他央行可以更好地借鉴并取得更大的效用。

  除此之外,包括英国和欧元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使通胀在短期内难以成为加息的充分理由,促进经济增长依然是全球货币政策的主要落脚点。

  声 音

  IMF副总裁:主要经济体

  应协调“退出战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约翰·利普斯基31日说,如果需要减少经济刺激措施,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就相应“退出战略”进行协调。

  利普斯基当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各国能协调“退出战略”,效果将比不协调要好。他还说,尽管目前就减少经济刺激措施还为时尚早,但世界主要经济体应提早着手规划。据报道,德国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也表示,为确保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以及避免可能的通货膨胀风险,二十国集团成员应协调制定经济刺激措施的“退出战略”。他认为,尽管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退出战略”不可能一成不变,但世界主要经济体有必要就此展开国际合作。

  阿根廷央行:各国

  应逐步减少刺激性财政政策

  阿根廷中央银行行长马丁·雷德拉多31日在一个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各国政府应该逐步减少刺激性的公共财政政策。

  雷德拉多当天在阿根廷中央银行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货币和银行研讨会上发言时说,各国应逐步减少财政刺激,让信贷市场的流动恢复到正常水平,然后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和控制。他强调指出,各国央行需要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平衡,不要使某项政策走向极端,否则很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

  雷德拉多同时强调,目前全球信贷市场仍在恢复元气的过程中,各国央行仍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他认为,如果现在加强对金融机构资本的控制,银行将被迫减少贷款,对信贷市场的恢复不利。(据新华社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