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外储攀升 或可助美轻松融资安度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7日 01:44  汇赢投资

  中国央行(People’s Bank of China)周三表示,今年2季度,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约1,780亿美元,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接近中国经济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分析师表示,达到历史峰值的中国外汇储备将可帮助美国成功出售空前的债务,以度过此次经济危机。

  中国央行外汇储备余额的增长是因为中国央行大量出售人民币,用以防止人民币的升值,以免中国出口贸易受到负面影响。人民币的抛售也意味着,虽然中国和其它新兴市场呼吁寻求另一种货币来取代美元全球储值货币的地位,但目前仍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购买美国政府资产。

  ◎ 为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国暂且无法停止购买美国国债

  BlueGold Capital宏观经济和货币主管Stephen Jen表示,市场正在讨论鉴于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中国是否会抛售美元和美国国债,但是市场却忽视了一点: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是因为中国需要保持稳定的汇率来帮助中国出口贸易。因此,中国不得不继续购买美元资产。

  Capital Economics表示,中国外汇储备之所以在10年内增加约14倍,是因为出口产生了贸易顺差引进大量海外资金。该机构估计2009年中国出口额将占据中国GDP总值的30%。

  布朗兄弟哈里曼(Brown Brothers Harriman & Co)外汇策略师Win Thin指出,因为近期迹象表明新兴市场经济复苏的速度远快于那些发达国家,所以投资者开始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中国等新兴市场。中国政府周四发表的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GDP从1季度的6.1%攀升至7.9%。

  Thin称,大量投资资金的流入意味着“政府必须购买美元出售当地货币以防止本币升值”。他预计中国将继续进行干预以保证人民币兑美元今年都保持在1美元兑6.83元人民币的水平。

  RGE Monitor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周三称,中国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中干预人民币升值的举措意味着,中国将持续购买美国国债,即使购买量较往年有所下降。尽管中国现在对于其持有的大量美国资产充满担忧,对外汇储备进行多样化仍具有一定难度。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全球外汇分析主管Bilal Hafeez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允许美国的财政赤字规模远超过其它国家。中国发表的言论表明该国确实愿意多样化其外汇储备,但是数据显示中国并没有在抛售美元。

  三菱东京UFJ银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全球货币研究主管Derek Halpenn表示,中国对美元的需求与该国呼吁改变美元单一储备货币的要求存在冲突。中国一方面日益强调摆脱美元的需要,但实际上,中国对美元的购买量比以往都多。

  美国财政部(U.S. Treasury)数据显示,中国所持美国国债3年内增加超过一倍,今年4月所持国债飙升至7630 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38%。

  ◎ 美元坚守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中国尝试其它举措改变现状

  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立“超级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同月,中国总理温家宝也表示对美元走弱的趋势持“担忧态度”。

  然而,IMF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量攀升至65%,创2007年最大季度涨幅。

  美国财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周三表示,他相信美元“将保持其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鉴于目前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尚不可动摇,中国正在尝试以其它方式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自去年12月以来,央行已与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鼓励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

  此外,在G20会议之后,中国拟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的IMF债券。瑞银集团(UBS)经济学家汪涛表示,500亿美元的IMF债券对中国而言是可以负担的,甚至可以购买更多,因为在未来几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年增长额都将超过2000亿美元。

  同时,中国外汇监管机构本周表示将放宽本地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限制,这也使得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海外市场。

  然而,国家信息中心(State Information Center)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指出,上述所有的措施都不可能会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或是抑制中国对美元国债的购买需求。他表示,外汇储备在未来将会继续增加。并且从短期看来,中国除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外没有什么能做的。现在中国只有寄希望于美国经济尽快开始复苏,这样,中国所持有的美国资产才不会蒙受太大损失。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