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质性结构调整是摆脱美元绑架唯一途径

  陈东海

  最近有两件事情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一是关于美元的,印度、日本、韩国以及“金砖四国”等时而说要减持美债,时而又说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不变、将继续增持美债。一是关于两大集团的,就在八国集团(G8)财政部长会议刚刚在6月13日结束之时,另一场在形式上针锋相对的“金砖四国”首脑会议16日在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堡举行。

  其实,两件事情根子都是一个,那就是美元和美国国债的问题。问题的实质就是这些国家因为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而经济深深的被美元和美国国债所绑架。根据最近的数据,日本的外汇储备为1.024万亿美元、韩国的外汇储备为2267.7亿美元。“金砖四国”的外汇储备总额高达 2.8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42%。而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重很大。

  曾经几何时,亚洲这些国家和“金砖四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被当作是这些国家崛起和强大的证据,被人们广为宣扬。然而高昂的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其实质只不过是帐户里的一些电子数字和保险库里的一堆美国人开出来的绿条子而已。为了这些电子数字和一堆绿条子,这些国家付出了巨大的自然资源和无数的人力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出口大量的商品供应美国过着奢华的生活。

  美国不是聚宝盆,大量的货币被其他国家储存、巨额的国债被其他国家持有,最终必然会发生兑付危机和信用危机。美国历史上的兑付危机和信用危机不是没有发生过。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终止了兑换黄金的法定义务,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如今美国深陷百年罕见的危机之中,经济衰退、失业率节节攀高、债台高筑,信用风险日益成为现实。因此,回避美国国债和美元资产,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这次危机爆发以来,亚洲和“金砖四国”质疑美国国债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尽管金砖四国带头质疑美元和美国国债,但是5月份又增加了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6 月3日以后,亚洲几大央行公开出面力挺美元和美国国债。就在“金砖四国”6月16日叶卡捷琳堡会议期间,俄罗斯财长再次出面力挺美国国债和美元的储备地位。这种对美元和美国国债欲拒还迎的态度,说明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被绑在了美国国债之上,而且是主动绑架上的。

  目前,亚洲和“金砖四国 ”的美元储备占GDP的比率已相当高。目前,中国大陆、日本、俄罗斯、巴西、香港、台湾、印度、韩国分别持有7635亿、6859亿、1370亿、 1260亿、809亿、783亿、385亿、35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如果减持美国国债,美元将急剧贬值,自己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必然大幅度贬值缩水。一旦减持幅度过大,还必然导致美国国债发不出去,最终美国联储必然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届时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双管齐下,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可能崩溃,这些国家手中持有的美债等美元资产可能真正成为了绿色的废纸。因此,明知风险越来越大直至不可收拾,还必须不断增持,这种类似原来股市庄家高位护盘的情况,就是亚洲国家和“金砖四国”目前面临的窘境。

  目前这个窘境还无法打破,而且环境还在恶化。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未来美国国债崩溃和持有巨额美国国债的经济体崩溃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然而,目前各国解救危机的措施、国际间的经济共识等,却是抱薪救火。因为这些措施和共识,是把枪口对准现有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包括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自由贸易上。前者会加速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崩溃,也会导致持有巨额美国国债的国家经济崩溃。后者会加剧目前的国际贸易失衡,导致目前的问题累积的越来越大。

  唯一缓解这个窘境并走出困局的就是,国际经济彻底转型、国际贸易走向平衡。因为亚洲和“金砖四国”的巨额美元储备的问题不是现有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出了问题导致的,而是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贸易失衡导致的。国际经济彻底转型,就是美国消费的东西基本上靠自己生产,亚洲自己生产的东西要靠自己消费掉。国际贸易平衡,就是国际上再也没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国和逆差国。达到了这个要求,也就没有大量的美元和美国国债被海外持有的问题。在国际经济彻底转型之前,解决目前的燃眉之急的办法就是:对美贸易巨额顺差国大幅度的减少对外出口和对美出口,美国大幅度的减少进口尤其是大幅度的减少从对美顺差国的进口;目前持有巨额美元储备的国家则一次性的巨量增持美国国债。这样做,前者可以减少手中的美元的增量,逐渐摆脱被美元和美国国债绑架,后者则避免美国国债和美元的崩溃以维护手中资产的安全。

  因此,亚洲和“金砖四国”正确的做法不是另起炉灶建立新的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而是大幅度减少对外特别是对美的贸易顺差,快速的达到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在贸易平衡以后,不再增持美国国债。成功的这样做以后,就逐渐地摆脱了美国国债的绑架,经济自主性也就大幅度提升了。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