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币升值中美俱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8日 01:40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东京——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上周赴美参加“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研讨会,开会前一天,经乔治城大学安排,我们拜访了美国贸易代表处。此机构离白宫仅数百米,办公楼看上去却不起眼,旧而普通。可别小瞧了这地方,据说所有对华贸易政策就在这里酝酿。那天美方出面的是三位助理代表,其中蒂莫西先生(Timothy Stratford)驻华多年,是中国通。尽管我事先对这次见面期望不高,不过近两小时交谈,投石问路,对彼此的分歧多了些了解。

  宾主见面客套话不多,美方先是介绍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金融危机已令100万美国人失去了工作,100万个家庭失去了房子。对这些美国人的境遇,我当然表示同情。然而蒂莫西先生话锋一转,说此次金融危机与美中贸易持续逆差有关。他埋怨中国人过于节俭,对美出口多、进口少;批评中国政府管制人民币汇率。所以为改善美中贸易收支,他建议应让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

  中美贸易的口水战,并非始于今日,由来已久是老话题,而蒂莫西先生提出的诸多批评,也早在我意料之中,不奇怪。其实,我们也是有备而去。

  首先我承认,近些年美中贸易持续逆差是事实。然而如何看待美中逆差?或者说能否把责任归咎于中方?我的看法与蒂莫西先生显然不同。并非有意为中国开脱,而是从纯学术立场看,单以贸易顺差或逆差论对错,不仅过于武断,也不合常理。经济学说,一国有顺差,代表它出口大于进口,为别国提供了更多的商品,增加了外储;而逆差则说明进口大于出口,消费了人家更多的商品,同时减少了外储。可令人不解的是,美元原本就是国际储备货币,而美国消费了中国的廉价商品,怎会反倒觉得吃亏了呢?

  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一例外,大家皆处在国际贸易链条的某个环节上,不买则卖,有顺差就会有逆差,只要不是强买强卖,便是利益共享,是多赢。当然,倘若一国贸易持续逆差,那也得调整,不然则会伤及国内就业。估计美方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批评中国。不过我要指出的是,一国应该追求的贸易平衡,并非双边平衡而是多边平衡。比如中国对美国是顺差,但对日本却是逆差,而日本对中东石油国又是逆差,若仅讨论中美两国贸易,无论顺差逆差其实都毫无疑义。

  想想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吧。如果把国内贸易理解为国际贸易,个中道理会更明白些。比如你经常去街头餐厅用餐,那么与餐厅之间,你永远是逆差,餐厅永远是顺差,因为餐厅不直接向你买东西。同理,餐厅需要从粮店买大米,那么餐厅与粮店之间,餐厅是逆差,粮店则是顺差。可是我问你,你会因为自己与餐厅之间的持续逆差而感到不满吗?或者有谁见过,世上有哪家餐厅会因与粮店的逆差而对粮店兴师问罪的呢?

  由此看,美方拿“逆差”与中国说事,借口并不高明。而且据我推测,美方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目的,还是逼人民币升值,对此,那天蒂莫西先生直言不讳,说得清楚。而我的回应是,人民币升值不仅对中国不利,对美国也不利,是两败俱伤。不错,人民币升值会减少中国对美的出口,但整体看,不可能改善美国的逆差。因为中国对美出口,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些产业美国并无优势,美国不从中国进口就得从别国进口。终归是要进口,美国的逆差当然不会改善。1

  王东京

  退一万步,即便按美方所说,人民币升值能改善美国的逆差,可是代价呢?我能想到的,至少是美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要下降。过去买一件中国造的衬衣也许只需70美金,而人民币升值后可能要花100美金,这对美国人来说,摆明是净损失。不知美国普通消费者怎么看,我想天下不会有死活要逼商家提价的买家吧!就好比你去餐厅吃饭,为了减少你对餐厅的逆差,于是不断要求饭菜涨价,一直涨到你吃不起为止。请问你会那么蠢吗?

  是的,人民币升值对改善美国逆差不一定有助;但对中国而言,影响则非同小可。很明显的,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20%,致使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挫。截至去年底,有近8万家中小企业倒闭,2000多万人下岗失业;而且为数不少的企业开始向南亚外迁。己所不欲,莫施于人。既然美国不希望自己增加失业,又何必损人不利己,一定要逼人民币升值呢?除非另有难言之隐,不然逼人民币升值说是为改善美国的贸易收支,说破天我也不信。

  美国要调整美中贸易逆差,依我看,对美国来说其实只需一招。举世皆知,美国的高科技冠于地球;而中国有近2万亿的外储,当下又有意进口高科技。前几年有人换算过,说一架波音飞机,可抵得上中国八亿件衬衣价格。这样,只要美国肯把高科技卖给中国,平衡贸易收支岂不易过借火?可那天蒂莫西先生说,美国也想卖些高科技给中国,但担心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若果如此,那么双方要谈的就应是知识产权保护,而不该总去纠缠人民币汇率,是不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