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对冲美元风险更实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 01:16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元和人民币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阶段都没有到来

  本报记者 花馨 上海报道

  “清迈倡议的最大局限在于监管,谁来负责监管这笔资金的运作,目前是缺位的。”5月11日,在上海论坛“东亚区域合作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圆桌论坛上,IMF驻日本首席代表小手川大助如是说。

  小手川大助提出了对于清迈倡议发展瓶颈的担忧——监管缺位意味着清迈倡议直接面临着运营的现实问题,尽管在上周亚开行年会上各国已经就具体的出资金额进行了落实。

  在小手川大助看来,这样一个监管机构的建立是个“高成本的复杂工程”。

  亚洲区域金融协作从1993年由日本提出,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才得以缓慢的实质推进。尽管亚洲各国对未来新货币体系和深化亚洲金融合作抱有热情与希望,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尚需要各个击破。

  清迈倡议基金:功能重复的尴尬?

  清迈倡议的问题不仅是怎么继续在现实操作中推进,作为亚洲区域内承担起金融危机爆发时的紧急援助手段,其本身的存在更像是对IMF的一种亚洲复制。谁愿选择它作为急需资金的来源?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韩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选择向IMF借款,虽然遭受了严苛的借贷条件,但这次金融危机韩国也没有因此选择清迈倡议下的资金,而是首先与美国展开货币互换,其次考虑与日本、中国的货币互换。”日本一桥大学商学部长小川英治表示。

  不仅是在紧急借贷时的功能重复,在借贷条件上,清迈倡议资金池也沿用了IMF80%的借贷条款,无疑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更何况,IMF自己也因遭受各种批评而在积极推进改革。

  “IMF新推出的灵活信贷安排(FCL)就是针对那些市场基本面运营良好的国家,提供无任何附加条款的紧急借贷,而其它关于份额等的改革IMF都会慢慢推进,以更好的为当前经济服务。”小手川大助表示。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胡永泰教授认为,“如果建立亚洲版的IMF,或者就是清迈倡议,中国和日本在其中就像现在美国在IMF,出资份额最大,也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条款安排。那么,谁愿意用清迈倡议?”

  在他看来,中国与日本虽然同时都为IMF与清迈倡议注资,但双方都选择了对IMF投入更多的资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各方对于清迈倡议前景的忧虑。

  对冲美元风险:区域金融合作

  成为国际货币虽然是各国所希望的,但当谈及现行各种针对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的改革时,更多的是希望对冲美元长期走弱的风险。

  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汇率的剧烈波动使其终未实现突破,那么人民币的国际化呢?

  “从所依靠的实体经济来看,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制造业大国,这为我们引入西方金融模式增添了很多摩擦。而如果引入了西方模式,亚洲制造的优势是否还在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担忧。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必须实现三个功能:贸易结算、储备、投资。但凭借巨大贸易量优势的日元或者人民币,其作为国际货币的更多优势体现在贸易结算功能上。而制造业的增长模式决定了国家货币很难实现储备和投资的功能。

  “或许可以先建立起亚洲共同投资基金,而上海或者东京可以争取成为美元投资的离岸中心,”孙立坚认为,“因为亚洲创建国际金融中心更多的不是工具创新,而首先是功能建设,要有投资这个功能的基础概念出来。”

  至于亚洲共同债券市场的建立,虽然已经提出很久,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孙立坚看来,原因在于亚洲区域内各个国家自身的债券市场就不够强大,即使聚集在一起,也难有所突破。

  “日元的国际化受制于其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未必走得远,人民币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日元和人民币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阶段都没有到来。” 孙立坚说,“所以,现在更好的还是进行区域金融的合作,如果能继续拓展清迈倡议等的实际功能,是亚洲各国对冲美元风险的更为实际的选择。”

  (本报记者李芃对此文亦有贡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