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
本报记者 岳振
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呼声渐浓的氛围中,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建议同样备受瞩目。尽管“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已成为各国领导人共同认可的措施,但是对于区域货币——“亚元”的推出,各方态度审慎,学界也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争议。
目前提议推出“亚元”不合适
4月21日,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目前提议推出“亚元”不合适。
陈炳才认为,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呼吁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如果强调和看中“亚元”设想,可能会导致大家的思想和认识不一致,会使问题长期搁置而不得解决,无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也不利于解决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问题,更容易导致方向迷失,使得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诉求变得模糊。
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伊朗第一副总统达乌迪和他带领的代表团高调呼吁“发力亚元”,达乌迪表示:在金融危机之中,亚洲地区要意识到最终应形成统一的亚洲货币。
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拉特里奇在博鳌发表了他的观点:随着亚洲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亚元”的想法有可能变成现实。他说:“即将成立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将为变革现有世界货币体系提供条件,虽然不是像‘欧元’那样的统一货币,但已经起到了‘亚元’的作用,将使得亚洲货币取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对于拉特里奇的看法,陈炳才说:“这有些言过其实。从外汇储备库建设联想到‘亚元’,这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区域和国家利益的设想。”
陈炳才说,把即将建立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与亚元联系起来,实在是没有必要,这两个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外汇储备基金中的资金是储备货币,不是亚洲各国出资建立的互换货币,与一个统一的货币“亚元”不是一回事。而如果说这个外汇储备库的货币是互换货币构成的,以此探讨“亚元”或区域强势货币,可能还具有比较大的意义。
推出“亚元”的条件仍不具备
“目前和今后比较长的时期内,规避储备货币风险的途径不是创造一个新的区域货币。”陈炳才分析说,区域统一货币需要非常相近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在货币统一之前,需要一个区域国家的政治合作联盟,同时,需要一个强大的、能够被认同引领区域经济和金融的主导货币,以此为基础,区域内国家愿意放弃货币主权而进行货币的统一。
“目前和今后10年内,都不具备推出‘亚元’的条件。”陈炳才说,亚洲各国内部的经济差异和制度差异很大,在放弃主权货币的问题上,恐怕很难达成统一认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将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亚洲出现区域货币,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和协调上,可能更难。
目前欧元所出现的问题值得思考,虽然欧元已经运行了十年,但是,欧洲央行与主权货币央行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角色上,存在很大差异。陈炳才说,在金融危机中,美国可以很快印刷钞票,用于提供流动性,日本央行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商业票据,但欧洲央行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面临很多困难,行动不是那么便利和快捷。因此,这一区域货币制度的生命力有待实践的考验。
亚洲国家应努力表达改革诉求
既然目前不具备推出“亚元”的条件,那么亚洲各国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呢?陈炳才说: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之中,亚洲国家应更多地去研究如何反映自己的诉求,研究如何主动适应和参与改革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使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
陈炳才认为,解决储备货币风险的重要措施,不是创新区域货币,而应在现有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安排内,寻求一种合理的途径,既可以解决短期问题,又可以为长期战略和设想奠定基础。就中国来说,我们应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人民币列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陈炳才认为,目前中国所倡导的货币互换和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库,是脚踏实地的做法,可以在这些努力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就中国来说,以双边货币互换为基础,建立多边交叉货币互换,并与各互换国家的中央银行和政府进行谈判,要求将中央银行签署的货币互换额度直接分配到相关商业银行和企业,使互换货币真正付之于行动,用于贸易融资、结算和资金融通。”
“以双边和多边交叉互换的货币协议行动为基础,建立货币互换的区域性管理组织和机构,开通商业银行和企业融资、结算渠道,使区域内任何国家的货币都可以进行相互的计价、结算和融资。”陈炳才进一步解释说,这在某种意义上,需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互换货币内部将出现主导互换货币,逐渐为多个国家接受,以此为条件,无条件进入储备货币。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淘汰和进入机制的改革问题,陈炳才认为,一是设立新进入门槛,区域或国家进入储备货币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标准;二是对不合适的储备货币必须清退,以此促进主权货币争当储备货币的竞争,促进储备货币的汇率和金融稳定。同时,国际社会要加强金融监管,限制最高杠杆,以防止投机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