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本家的最后一个堡垒是如何失去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1日 03:25  21世纪经济报道

  浸淫投行业17年,威廉·科汉却没有丢掉他的文笔。他所著586页的《最后的大佬》成功地证明了:至少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长期与数字打交道也不会损伤讲故事的能力。

  科汉之所以能讲好这个精彩故事,首先是选对了一个题材——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这个题材的魅力核心,查尔斯·R·盖斯特多年之前就清楚地意识到了。

  几年前,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的唐旭在盖斯特所著《最后的合伙人——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秘密》的序言里一语中的,“奇怪的是,在这个最具资本主义特征的市场里,证券公司不断地帮客户把股票卖给公众,使股份公司成为大公司的标准模式。但是,这些券商本身,却长期保持了合伙制(甚至家族制)的公司模式。这种模式保持了100多年,直到近年来,随着业务竞争与管理规则的变化,他们才逐渐将合伙制转变成了股份制,成为上市的公众公司。”

  可惜的是,身为金融学教授的盖斯特在这本不到400页的书里塞进了十多家投资银行,活生生地浪费了一个好题材。而前调研记者科汉却铤而走险,将所有的赌注押在自己工作过的拉扎德上。

  巫师与银行家

  科汉赌赢了。

  《最后的大佬》英文版面市之前就已是华尔街的谈资,而距离其发售一个月前,它在亚马逊网站上名列点击排行榜第65位——《哈利波特》续集是唯一一本排名超过它的未发行书籍。

  是什么使得一本以大肚腩中年男子为主角的书,魅力直追满天飞的巫师?

  对于美国投行业里的人来说,原因很好理解——华尔街到处都有这家公司出来的人,而且,离家出走的拉扎德同志另立个山头往往又是条好汉:蒂姆·柯林斯(Tim Collins),成立了收购公司Ripplewood(海尔竞购美泰时,Ripplewood就代表海尔的对手);杰拉德·罗森塔尔(Gerald Rosenthal),掌管着罗斯柴尔德(看过《货币战争》的读者肯定对这个名字有印象)的北美市场的业务;拉特纳现在是Quadrangle集团的执行董事,这家公司是他在2000年离开拉扎德之后成立的;麦克尔·普莱斯(Michael Price)Evercore伙伴公司的电信业高手……

  去年7月中旬,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紧急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利美”和“房地美”救助措施时,为了帮保尔森挖来高盛集团金融机构业务的主席肯·威尔逊出任临时“危机顾问”,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给威尔逊打了私人电话,而后者去高盛之前,上一个工作单位就是拉扎德。

  而且,诡异的是,无论有多少牛人离开拉扎德,这家老字号总能找到别的牛人顶上,这直接反映在它的业务中。

  最近破产的投行雷曼兄弟正在出售旗下的特拉华州储蓄机构和犹他州产业银行,你猜承办此次拍卖的是谁?还是拉扎德。

  就像对多数人来说,身边的办公室恋情八卦程度远大于隔岸的明星绯闻,华尔街上的银行家们急于一阅容易理解——毕竟如果有机会窥见自己现在的老板或未来同事的过去隐私,这种诱惑是很难抵挡的。

  华尔街的兴趣容易理解,但为何那些跟金融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外行也会追捧呢?

  收入动辄以百万美元计的银行家又兼常常露面杂志封面的出镜率只是这群另类明星诱惑力的部分原因,最近十年来的重大交易频出使得间接被影响到的人群规模庞大得惊人。

  他们希望窥见谈判桌背后的灰色背影,而背影中最神秘的一个,莫过于拉扎德。

  只要音乐响起

  许多教科书告诉我们,当企业需要资金时就得考虑两个市场:股权资本市场和债权资本市场。前者是上市公司、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一起玩耍的大水池,而后者的债券承销等业务也常常离不开投资银行。

  但这远不是投行工作清单的全部,能给他们带来巨额收入的还有兼并收购(M&A)和银团贷款等诸种途径。

  2007年7月,花旗集团前CEO普林斯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就算在市场混乱时期,“只要音乐响起,你就必须起身跳舞。”这句话其实修改一下对投行更为贴切——几乎任何一个上规模的企业想跳舞,必然需要找投行提供音乐。

  这就像迪厅不能没有DJ一样。而对于华尔街的DJ来说,最能激发舞者野性的音乐就是并购。

  2008年里被取消的并购交易创出历史纪录,这一年全球并购交易的总规模同比下降了29%,但还是高达3.28万亿美元,跟同年的东欧国家GDP总和相比还是要高出一倍来。

  2009年的金融市场,绝对算不上风和日丽,欧美等国股指依旧处于连续的下跌之中,各种经济数据也几乎没有好消息,但全球的交易并购市场却像7-11便利店一样没歇着。

  截至今年的3月上旬,已经宣布的超百亿美元的并购案件就包括了辉瑞以680亿美元并购惠氏、默沙东以411亿美元并购先灵葆雅等多起重量级并购案件。先前一波三折的陶氏化学并购罗门哈斯案最终得以确认,涉及金额165亿美元,同样不是小数目。此外,必和必拓再度寻求收购力拓,强生等多家知名药企也传出可能进行巨额并购的消息。

  就算不考虑金额的大小,想想这些涉及的企业在全球的员工总数,站在一起够挤满几个上海市?影响他们命运的,真的是那几个决意并购的企业家吗?

  并购企业的名字常新,卷入的投行却往往总是那么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拉扎德浮浮沉沉却总在这串名字里。

  大佬的基因

  科汉知道,无论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投资银行里少部分人掌握大部分影响力,拉扎德更是其中的典型),还是考虑到读者记忆力的极限,他都需要把掌握最大权力的那几根“大萝卜”拎出来。

  自相矛盾的是,谨慎、隐秘和诡计是这家投行的秘密武器,但其中的实力派常常是媒体红人,也安于享受关注。

  第一个被科汉“卖”掉的不是拉扎德的老板,而是费利克斯·罗哈廷。

  罗哈廷1928年5月20日生于维也纳,1934年-1942年在法国生活,之后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随父母移民美国。

  类似的逃难经历驱使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脱口一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罗哈廷同样有自己的偏执,他可以不在意同事分享自己的经济利益,却不能容忍任何人夺走聚焦在他身上的目光。

  他与许多公司首席执行官打得火热,但对手下却苛刻得很,拉扎德其他合伙人鲜有人敢发飙的原因不仅是罗哈廷能赚钱,也慑于系列传奇笼罩在他身上的“气场”。

  1975年纽约市濒临破产,当时的福特总统态度坚决地反对联邦政府给纽约市出钱,罗哈廷却挺身市政补助公司的主席,创造并销售了免税债券,帮助纽约市政府重组了财务结构,从而避免了市政府的破产。

  接下来,罗哈廷重新把精力转到生意上,几桩最大的并购案落到了他手中。12年前,他又摇身一变,成了美国驻法大使。2002年,汇丰控股以142亿美元的代价收购美国第二大消费者金融公司———家庭国际集团,结果收购顾问一现身,就是卸任的罗哈廷。

  要说罗哈廷的“内功”来自人生经历,那史蒂文·拉特纳(StevenRattner)呢?这位Quadrangle集团执行董事掌管着3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聚焦领域主要在媒体领域,虽说涉足领域比罗哈廷狭小得多,但不妨碍这位前《纽约时报》记者被称为“能呼风唤雨的人”。

  等你把这本书里头的“大萝卜”都过一遍,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共同之处。大佬们好像没有共同的基因?但科汉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大侠还是杀手?

  “要在拉扎德这样一个地方成功,你必须无情,你必须成为一个杀手……但是要在这里成功,这是本质”,科汉说。

  聪明如Dennis K. Berman当然不失时机地追问了一句:“你成了一个杀手吗?”

  “没有,我被‘杀’了。最后我被炒掉了。而这就是(拉扎德的)方式。”

  同样曾任记者,但科汉显然发现了自己与史蒂文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使得现在他更倾向于批判过去的同行们。一边在《最后的大佬》中描绘银行家们的过人之处,但另一方面,科汉在公开的采访中揶揄后者的能力。

  由于只有大约10家投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并购顾问的服务,客户没有其他可以替代他们的选择,科汉说,“客户就是人质,这些公司了解这一点。华尔街是一个垄断企业集团,就像任何其他的垄断企业集团一样,他们能够控制产品的通道。”

  而在另外的一些采访中,科汉甚至暗示,眼前的经济危机部分是来自银行家们的鼓噪。

  《最后的大佬》由此成了一部矛盾的作品,始终对一个重要的点——华尔街银行家们对美国的实际作用,顾左右而言他。而脱离了这个点,《最后的大佬》就成了一本微观的“起义史”,细致地勾勒了一群“打工”的银行家如何革掉老板的“命”。

  不过一旦你了解帕斯卡·萨兰的观点,你就明白《最后的大佬》的重要性。

  法国经济学家帕斯卡·萨兰(Pascal Salin)去年11月接受盖瑞·施拉宝(Gary Schlarbaum) 自由终身成就奖谈及金融危机,“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金融机构已如此短视而无法预测未来?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无知……但还有另一个原 因,即存在着一个真正资本家的短缺,即资本的业主。”

  谈论资本家时,帕斯卡几乎完全聚焦于银行。他认为,19世纪的银行是属于真正的资本家的,银行股权资本约占资产负债表的60%-80%,“那时的银行家借贷或投资的是他们自己的钱,所以他们有责任而且不会接受过度的风险。”

  而现在的所谓“大银行”已经沦为官僚机构,决策权不在无数的股东身上,而是由管理层控制着。帕斯卡说:“管理人员是工资收入者,不算是资本家。而工资收入者与资本家不同,他们是短视的,他们合理地竭力使自己的收入在短期内最大化。如果他们的银行失败了,他们并不会失去任何资本。他们可能会暂时失去他们的工作,但他们本身的人力资本毫发无损。”

  由此,帕斯卡找到了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有限资本主义的世界,各中央银行和银行的决策权在经理人而不是资本家手中。与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连同许多政治家、记者或学者的声称正相反,没有必要对资本主义加以管制,也没有必要对资本主义的道德加以改善。相反,有必要复兴资本主义。”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在银行的变革中,“后浪”夺权成功,“前浪”套现全身而退,死在沙滩上的全是路人。

  如果你相信本轮危机来自于真正的资本家失去了自己的堡垒,那么你就很有必要翻翻《最后的大佬》,好好地端详资本家的最后一个堡垒是如何失去的。

    相关专题:

    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