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外汇 > 欧洲银行危机一触即发 > 正文
本刊特约分析师 祝嘉丽
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额资金;各国政要也先后出面讲话以避免市场上悲观心理的蔓延。然而,看着当下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以及多国接二连三爆出的风波,市场纷纷预测:莫非第二轮金融海啸已经出动?
银行、企业倒闭
→实体经济受损
2008年3月16日,有着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和全美最大券商承销商之称的金融服务机构贝尔斯登在经过了85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因次贷危机导致其债务过高、流动性低下,无奈地“卖身”于摩根大通。随后半年,各国经济开始频频告急,而昔日风光无限的华尔街更是在朝夕间黯然失色。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岿然倒下;同日,备受次贷危机迫害的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也在美联储的压力下,被迫以500亿美元的价格贱卖给了美国银行;时隔不久,美国最大的证券公司高盛和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也宣布转制,希望以普通商业银行开始崭新的“人生”……由此可见,在第一波的金融海啸中,最先受到严重危害的是各投资银行。
现如今,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消费市场的低迷、失业率的急剧上升和金融案件的大曝光,皆可表明更具冲击力的第二波金融海啸或将爆发。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计划在2009年5月1日前裁员10000人,占其受薪员工的14%。而与此同时,由于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影响,市场的消费意愿普遍不强,向来崇尚超支的美国民众也开始转变消费观念,将资金储存于银行等机构。据相关方面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的储蓄率已经达到了5%的水平,为1995年以来最高。另外,企业破产案件也呈递增态势。以日本为例,2009年2月的企业破产同比上升10.3%。以上众多因素无不凸显了当前全球经济的疲软,同时也在为第二轮金融海啸的爆发推波助澜。
避险情绪“阴魂不散”
金融问题层出不穷
受金融危机牵绊,避险和悲观情绪成了当前市场的主旋律。从汇价走势图来看,自2008年7月15日欧元/美元大幅跳水以后,虽有过几波反弹的行情,但终因得不到基本面的支撑而宣告失败。2008年12月18日,欧元终于不敌美元人气(市场大量买入避险货币美元)而再度沦落,且弱势一直延续至今;同样,英镑也难逃兑美元下跌的命运。至3月9日截稿为止,汇价已经下跌了6000多点,且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而从以原油为首的商品价格走势图中,或许更能窥出几分悲观情绪。自2008年7月15日原油价格冲高至147.25美元/桶以后,由于无法得到基本面的支撑而快速回落,最低到达33.20美元/桶。对此,欧佩克会议曾多次下调日产量,但在悲观的市场预期下,油价想要得到大幅提升还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
在如此悲观的环境下,经济复苏亦得不到市场的支持,第二轮金融海啸蠢蠢欲动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从各国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来看,由于第一轮金融海啸涉及的产业相当广泛,市场每天都在演绎企业的盛衰、个人的存亡。而经济刺激计划的不断出台、各国利率的持续下调等,都无力挽回残局,导致市场持续持悲观态度,这势必会渗透至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在原始消费、投资方面制约着整体经济的回暖,并触动第二轮金融海啸敏感的神经。
巨额资金难解当下难题
次波金融海啸在所难免
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各国政府为了应对持续下滑的经济,不断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时至今日,各国经济不仅仍无一丝回暖的迹象,且还有继续向更低迷层次逼近的恐慌。这不得不让人担心,第二波(次波)金融海啸的爆发将在所难免。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盘活资金板块,并非一日之功。第二,流动性注入对于医疗经济创伤的效果非常浅显。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政府签署的经济刺激计划,其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是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其中,尽管新能源的开发很可能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点,但是考虑到当前经济的疲软,投资者是否愿意背负倾家荡产的风险参与其中还是一个疑问。而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方面,除了可以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外,对于医疗经济创伤所起到的作用相信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显现。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