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欧 金融危机的新策源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4日 00:50  经济观察报

  胡蓉萍 欧阳晓红

  3月10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出口风险预警信息,建议 “密切关注中东欧新兴市场国家对欧洲整体金融和经济形势的现实及长远影响”。

  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在接受本报采访之时断言:“一旦欧洲发生重大的信贷危机,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如果东欧发生金融危机,西欧银行将会全面收缩其海外业务。而西欧又是中国主要的海外贷款来源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国总外部贷款中接近一半来自西欧银行,当这些银行受到东欧拖累之时,其从中国撤资概率将不可避免出现上升。

  东欧危机风雨欲来

  目前,在大多数东欧国家,外资银行占据了其银行业的绝对主导地位。进入东欧的最大的五家外资银行,全部是来自西欧的银行,包括:比利时的KBC银行、奥地利的ErsteBank、奥地利信贷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和奥地利赖发森银行。

  截止到2008年9月,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持有东欧新兴市场的债务均超过2000亿,而美国和英国仅排在第九和第十。

  而沈建光则直言不讳的表示奥地利、比利时和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主要从德、法、英融资再转借予东欧,所以一旦东欧流动性真的出现问题,德法等国也很难避免受到间接冲击,这将成为金融市场的一大潜在风险。

  去年2月,法国兴业银行完成对俄罗斯第二大银行罗斯银行(OAORosbank)的收购行动。法兴在其刚刚披露的年报中确认了与俄罗斯业务有关的3亿欧元商誉减值。其年报如此表述:“由于俄罗斯市场活动转静,使集团预期此区域会出现的发展出现了滞后现象,法国兴业决定在2008年账项中,确认与俄罗斯业务有关的3亿欧元商誉减值。”

  对此,法国兴业银行亚太区总裁段陈弟承认法兴控股的俄罗斯第二大银行罗斯银行所在的俄罗斯处于东欧危机震中。但他对本报表示:“但是我们对俄罗斯市场非常有信心,同时我们也会注意法兴自己的流动性管理,会非常谨慎。”

  与东欧的银行业相比,当地的居民也直接感受到了危机来临前的紧张气氛。在东欧,私人部门正在逐渐取代政府部门成为负债的主体,而其中外币负债比例超过了50%。

  但是,招商证券研究员CFA罗毅表示:“一旦东欧出现债务违约,作为主要债权国的西欧国家将直接面临巨大损失,并导致欧元区国家债务违约风险加大。所以当次贷危机在欧洲再次肆虐时,欧洲金融机构资金回流,俄罗斯、波兰、土耳其等国外汇储备就迅速下降,本国货币贬值,举国陷入债务危机。”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出口风险预警信息也提示东欧各国的外资银行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性激增,其流动性资金不足,且风险敞口明显加大,“一旦中东欧地区外资银行的母行出现严重经营困难或破产倒闭,则会给本已陷入衰退的西欧诸国带来更加沉重的打击”。

  中国岂能独善其身?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截至2008年12月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存款性公司的国外资产为人民币2.2万亿元(3260亿美元),只占全国存款性公司总资产的3.5%。鉴于中国与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并不紧密,中国与东欧的贸易额只占其总贸易额的3%左右,中金公司推断中国银行对东欧国家的直接债权有限。

  “虽然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沈建光说。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截至2008年9月的统计数据,中国银行和企业的海外银行贷款总额为3000亿,其中接近一半是来自西欧的银行,约为1420亿美元。

  东欧危机不仅仅将使得西欧金融机构蒙受巨额损失,同时将进一步恶化西欧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加剧西欧企业的债务危机。

  穆迪在过去一年中将信用评级下调的欧洲企业多达250家左右,为1990年以来最高,欧洲企业正纷纷通过推迟兑付债券、出售资产等方式应付债务危机。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3月13日对本报表示:“欧洲是中国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之一,欧洲企业债务危机意味着欧洲企业从中国撤资的概率正在急剧上升。”

  与此同时,持有中国资产的欧洲金融机构也会加大力度抛售套现,以便解救母国总部的燃眉之急,这点在UBS、RBS抛售中行时可见一斑。

  梅新育同时表示:“巨额坏账必将进一步恶化西欧实质经济部门形势,进一步压缩欧盟市场的进口需求,对东欧贷款较多的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德国和瑞典尤甚,而欧盟正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这对于正与外需萎缩苦苦斗争的中国出口企业实非佳音。”

  因此,一旦欧洲发生重大的信贷危机,中国岂能独善其身?

  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报告认为,2月底虽有国际上310亿美元的援助,但对中东欧新兴市场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而言近乎杯水车薪,建议持续密切关注这些国家的风险。

    相关专题:

    欧洲银行危机一触即发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