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应冷静面对危机深化

  黄小鹏

  最近全球金融市场又陷入了剧烈动荡,它究竟是人们所说的第二波海啸来袭,还只是危机自然深化、自然延伸的一个阶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应对。陷入危机中的国家,要尽快摆脱意识形态的争拗,采取果断措施;对中国来说,则应将外部环境的恶劣程度想象得更充分一些,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足够力度的刺激内需政策。

  第二波金融危机来袭?

  当前,牵动投资者神经、令人们焦虑不安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美国银行业拯救计划迟迟没有实质进展;二是美国实体经济持续恶化,会不会给银行体系另一次致命打击;三是东欧会否发生债务或货币危机,以至引发另一波席卷欧洲或全球的风暴。

  从历史上看,银行业拯救是每一次大危机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去年10月份鲍尔森跪求众议院批准TARP计划至今,银行业的问题迟迟未能解决,而新财长盖特纳提出的计划更是含混不清,成为矛盾的焦点。政府与国会、政府与银行、国内不同政治派别为银行是否该拯救,如何拯救等问题争吵不休。随着经济复苏一次次被推迟,负反馈效应开始发酵,如果时间再拖延下去,信用卡、学生贷款等类资产也可能出现问题,加大银行拯救的难度。

  东欧的问题,也是危机波及效应的一个体现。加上新兴市场特有的货币错配风险,东欧遇到了当年东南亚一样的难题。

  “第二波”一词,主要流行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尽管不少人用它来形容风险的升级,但具体所指并不相同。今天危机的扩散和负反馈的加强,是每一次大型金融危机中都难以避免的一个阶段,用不用“第二波”这个词来形容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准确认识到危机传染性的特点,采取果断的应对措施。

  人们未充分汲取大萧条教训

  纵观历史上的大型金融灾难,无一不是“完美风暴”。它随基本面风险(如严重的资产泡沫)释放而暴发,又因一连串政府政策大错误而不断恶化。美国大萧条如此,日本大衰退也是如此。搞反了方向的财政货币政策、对银行破产不闻不问的态度以及愚蠢的贸易保护主义都是大萧条未能避免的祸首。对银行业重整注资的不力和拖延、摆脱不了保守主义魔咒而早早取消的财政刺激,则是日本迟迟无法走出衰退的根本原因。

  此次危机中,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部分吸取了历史教训,迅速放松了货币,虽然缓慢但仍然陆陆续续出台了一些财政刺激方案,鲍尔森领导下的财政部在避免银行体系崩溃方面的行动也算得上果断迅速。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和愚蠢的关税保护得以彻底避免,IMF也痛定思痛,从猛烈批评声中醒悟过来,不再为受援国强行捆绑自杀式紧缩方案。

  人们似乎已从大萧条中学到了很多,但远远不够。以最近情况为例,美国拯救银行业又陷入一场意识形态的争执,“国有化”这个词似乎天然就能唤起人们的好斗精神。而围绕财政刺激方案,也是争端不停,保守主义者不知大祸临头,仍在不知所云地批评财政扩张将导致美国破产,逼得奥巴马许下任内财赤减半这一不合时宜的诺言。

  金融危机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传染性、自我加强特性,唯有行动果敢方能阻断。正如中国政府所意识到的那样: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出手早事半功倍,出手晚事倍功半。不幸的是,国内和国外的一些人仍然试图在大萧条如何结束这一问题上翻案,一些人公开宣称要埋藏凯恩斯主义。这些非学术的意识形态喧哗,罔顾历史上的惨痛教训,拖延了政府决策,导致可能出现第二波、第三波冲击,是比危机本身更危险的因素。

  中国当处变不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危机持续深化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应认清形势,埋头搞好国内的事情。首先,要意识到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和外需疲弱的长期性。美欧等国当前的困境,非一朝一日形成,要想改变,费时可能超出想象。危机何时云开雾散,又直接取决于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这些因素均不在我们控制之中。中国经济对外需依赖程度高,如果我们将复苏的宝押在外需恢复上,将是十分危险的。

  其次,要努力让化危为机成为现实。外需不振对中国是一种压力,但我们更应该将其视作动力,来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结构失衡问题。缩小地区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刺激国内消费这些利及长远的事情,在外需旺盛之时被一再拖延或进展有限,当前外需不振,如能化危为机,着力解决上述难题,必将夯实未来发展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看,外需恶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要从东欧诸国身上看到本币放贷的急迫性。此次东欧和波罗海诸国再次遭遇到了当年东南亚各国相同的困境,过分依赖外资流入加大了本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它再次警示世人,不能以本币借贷,汇率动荡和货币危机注定是逃不开的宿命。

  幸运的是,中国人勤劳而节俭,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净债权国,不会发生类似的危机,但中国却面临形式上与之相反,实质却相同的风险。不能以本币放贷的潜在损失,数目之大同样触目惊心。日本虽然很早就成为净债权国,但日元国际货币地位一直名不符实,金融跛腿成为国家地位的天花板。当下各国有求于我,正是实现本币放贷的极好时机,如何借危机实现中国金融在战略层面的跃升,避免走上日本老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课题。

    相关专题:

    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