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瑞郎避险效应是否名存实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 11:56  外汇理财周刊

  本刊分析师 陆杰

  一转眼又到了年末,无意中想起了去年的那场大雪。尽管在刚开始的时候给人瑞雪兆丰年的感觉,但随着雪灾的蔓延、家园的破坏,人们不再欢庆那难得一见的雪景。而这也似乎是2008年全球¾济的写照,次贷危机的加剧蔓延使得世界¾济覆盖着厚厚的积雪,¾济增长面临着罕见的不确定性。2008年全球¾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来自于美国,其¾济连续五年稳定而强劲的扩张已进入了尾声。流动性泛滥、衍生产品的大行其道,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泡Ä。这个泡Ä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而破灭,并为金融市场带来强烈的震荡,使瑞士这个看似“避险”的国家也未能幸免,令美元兑瑞郎汇率几度沉浮。以发达的金融业享誉世界的瑞士已逐渐失去了它的“货币堡垒”地位。瑞士的银行也开始摇摇欲坠,连续贬值的瑞士法郎渐渐成为了“名存实亡”的避险货币。

  次贷危机究竟将带领美元走向何方?房价还在下跌,股市仍在震荡,次贷危机正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2008年的美国¾济开局不利,一系列的麻烦都说明一个问题:美国¾济已¾陷入衰退。到了9月份,总统布什仍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美国¾济仍富有弹性,目前虽有些困难,但肯定会度过难关。但事实胜于雄辩,美元开始出现跳水,从一系列的刺激¾济法案、约见国会领导人商讨对策,加之美联储紧急大幅降息救市等,都可以看出,美国¾济不容乐观,衰退并非杞人忧天。投资者在确定衰退之余,最直接的证据是9月的一系列¾济数据,它显示次贷危机在恶化,且正外溢至美国¾济的各个方面,冲击着美国整体¾济的走势。一些¾济学家认为,如果应对得当,美国应该能够走出衰退阴影,或者至少能阻止当前的¾济状况继续恶化;但也有部分¾济学家认为,布什政府和美联储现在已是回天乏力,衰退可能很难避免。这时,奥巴马来了。媒体纷纷赋予奥巴马“金融危机终结者”的名号,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刚刚闭幕的G20国际金融峰会来看,美元霸权仍无法撼动。第一,新兴大国持有的储备货币对欧元仍然信心不足;第二,尽管美元已泛滥成灾,市场行情前景不妙,但世界各国央行行长们心底深处的“美元情结”恐怕短时期内难以消除。为此,即使美元已成昨日黄花,但终究比那些“花枝招展”的新兴货币来得牢靠。只要世界各国对美元仍存一丝侥幸,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础地位就难以撼动。然而,奥巴马主导下的政府紧接着就送出“大礼”——为银行注资,为企业补贴,为民众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几乎让所有的美国人都得利,奥巴马的支持率也大大提升。不过,有句老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究竟是Ë在支付成本呢?当然是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了,Ë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爱上了美元”呢?或许这就是一种“爱的代价”吧!

  美元是“复活”了,可瑞郎的处境并不乐观。瑞银及瑞信在次贷及衍生产品上的损失,不比美国同行业少,信贷紧缩已¾开始。今年,瑞士金融市场的缩水幅度高达31%。瑞士的旗舰银行、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瑞银集团在次贷危机中所积聚的财富总量居世界第一,可是现在也被迫向政府要钱——590亿美元援助资金,因为瑞郎至今未能彻底摆脱兑美元汇率的连续下跌。瑞士央行行长罗斯11月24日就表示,瑞士¾济在2009年可能会出现萎缩,同时,许多发达¾济体也将出现类似情况。不过,和其他国家相比,瑞士应该会顺利地度过目前这一金融危机,因为瑞士的¾济基础足够强大。

  从技术指标上看,除去年末的一段下跌行情外,美元兑瑞郎一年来升多跌少。日K线图显示,多条短期均线横向粘合缠绕后开始向下发散,10日均线追随汇价快速下行,22日均线横向行走;MACD双线持续下行,绿色柱状体不断扩大,相对强弱指标RSI指标下滑至30至于40较弱区域,说明短线汇价走势较弱。自12月15日开始,汇价扩大跌势,下穿9月22日与10月30日低点连线1.1680,表明自9月下旬以来的上涨趋势惨遭破坏,预计汇价短线可能进一步测试9月18日低点1.0900。若跌破该位意味着美元将会Ó来更深幅度的下跌,其后支撑位位于9月23日低点的1.0690水平附近。初步阻力位于1.1650,更强阻力位位于短期均线带1.1875~1.2020区间。

  周K线图显示,各均线都已¾调头向下;相对强弱指标RSI也自超买区域迅速下滑至多空分界线的下方;MACD中的双线已¾交叉向下,形成了死叉。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美元兑瑞郎走势在短暂下行后将触底反弹,继续维持弱势盘整态势;而短线汇价则将在三角形盘整后触及“底部”,随后止跌回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