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零利率:美联储何以如此激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07:3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刘涛

  美联储选择如此激进的降息策略,首先是基于反通缩的现实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伯南克时代的美联储已决心彻底摆脱格林斯潘模式,即单纯依赖利率工具来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不过,对于美联储和伯南克而言,最好的政策工具将是来自奥巴马财经团队扩张型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这有助于推动美联储采取更为大胆的货币政策。

  本周二,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一致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大幅削减至0-0.25%区间,不仅在降幅上超出市场主流预期,且零利率本身更是美联储历史上从未有过之事。

  鉴于此前美联储的多次降息行动都未能有效地改善其宏观经济形势,这难免不让人对美联储近乎偏执的决定心生疑惑。显然,美联储是希望借此发出一个积极信号:为重振经济和金融市场,美联储准备彻底改弦更张,动用一切可用的工具。

  此外,从这次降息的内容来看,还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美联储首次决定将目标利率维持在一个区间内,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确定为一个点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几个月的实践中,美联储发现实际利率往往严重偏离目标利率,在此情况下,继续锁定点目标意义不大。其二,美联储打算将0-0.25%的利率水平维持相当一段时间,表明美联储还希望借此对长期利率也产生一定影响。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虽然名义上是危机治理的核心之一,但由于在经济哲学和政策取向上相去甚远,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与财政部长保尔森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是否应对一些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果断施以援手。最终,新凯恩斯主义者伯南克几乎被完全遮蔽在自由市场主义者保尔森的强势光芒之下,但又不得不与后者保持阵形,并共同承担来自外界的批评和压力。可以说,在整个救市过程中,特别是最近半年来,美联储越来越陷入了不自信和进退失据的境地,这与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的地位不啻是天壤之别。尽管如此,过去两年来美联储在危机救援方面仍做了两件事:

  其一是实行连续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2007年8月次贷危机持续升级后,美联储为提振市场信心,沿袭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套路,通过连续大幅降息,从2007年9月18日的5.25%降至目前的0-0.25%。

  其二是通过TAF(短期拍卖工具)、PDCF(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TSLF(短期证券借贷工具)、MMIFF(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机制)和CPFF(商业票据融资机制)等措施不断为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此外,美联储还与多国央行达成或扩大了货币互换协议。

  随着布什内阁的集体谢幕,而奥巴马团队尚未进入正式运转,客观上给了美联储以及伯南克本人一个独立施展抱负的短暂空间。最近一段时间,美联储也的确采取了更为进取的姿态。包括主动扩张资产平衡表,向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转型———尽管不断有人以当年日本的前车之鉴来告诫美联储应谨慎行事,但依然未能动摇其决心。

  美联储选择如此激进的降息策略,首先是基于反通缩的现实考虑。

  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数据,美国11月份CPI下降1.7%,为1947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11月份通胀率折成年率更低至1.1%,为196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陷入零通胀甚至负通胀的速度可能比任何人预料的都快,这对于居民消费、企业投资乃至金融机构信贷都将是迎头棒喝。因此,为给投资和消费行为创造一个较长期的宽松预期,美联储必须在降息的路上走到底。由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存在一定时滞性,因此美联储希望在明年一、二季度通胀率跌穿水平线时,此前连续降息的抵消作用或许可以逐步显现。

  但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伯南克时代的美联储已决心彻底摆脱格林斯潘模式,即单纯依赖利率工具来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

  一方面,随着全球性金融浩劫的到来和过去20年“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时代的终结,客观上要求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采取新思维,对货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另一方面,美联储的政策工具箱里也日渐充实起来,包括继续提供短期流动性工具、向银行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持续买入机构债券、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甚至长期国债。由于联邦基金利率往往只能影响短期利率,对于长期利率作用并不明显。因此,直接购买长期国债和长期机构债券,有助于降低相关债券的收益率,进而刺激总需求。

  不过,笔者认为,对于美联储和伯南克而言,最好的政策工具将是来自奥巴马财经团队扩张型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这有助于推动美联储采取更为大胆的货币政策。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