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联储严阵抗通缩 美欧预期再降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 02:13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派记者 熊敏 吴晓鹏

  11月19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副主席科恩(Donald L. Kohn)在华盛顿表示,美国通货紧缩的压力比前几个月有所增加。

  此番表态与19日公布的10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不谋而合。10月美国CPI比上月下降1%,降幅创61年之最。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对通货膨胀的预测随之发生重大转折。在同日的例会上,该委员会多数成员表示,在信贷紧缩之下,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明显增加,而先前对通货膨胀的顾虑则灰飞烟灭。

  10月美联储还在关注通货膨胀,11月却观点剧变。全球化加速了资金流动,使得世界宏观经济可以在转眼间从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

  科恩表示,美联储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确保美国不会陷入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压力

  高盛和美林等投行最近的报告也说,宏观经济下一个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通货紧缩。

  虽然一年前,全球各国都觉得通货膨胀是主要威胁。在中国,半年以前政府都在担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在全力对付通胀。但形势急转直下,现在普遍觉得主要威胁变成通货紧缩了。

  多种原因造成了美国通货紧缩压力增大。

  通缩压力首先来自资产贬值。据统计,今年美国的房市和股市下跌总共给投资者带来超过11万亿美元损失。其中,房屋平均价格下跌16%,股指下跌40%。投资者的损失挫伤进一步的投资能力和消费能力。

  “现在各种资产都在通过各种方法来卖,股票、各种贷款、房屋等等都在卖。泡沫之后,大家都缺现金,这个过程就是去杠杆化,全社会的资产都有下跌的压力。”曾在美联储担任了5年经济学家的张霄岭博士说,张现在摩根士丹利任职。

  其次,银行减少信用卡授信额度也进一步将经济引向通缩。出于减少银行坏账风险的考虑,美国银行自9月以来逐步清理消费信贷账户,对授信额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剪裁。消费信贷的减幅创1990年以来最高。

  第三,走高的失业率也对通缩影响巨大。美国10月平均失业率6.5%,创14年以来最高。“失业是一个显著的通缩压力,更少工作意味着更少消费。”美林银行美国首席经济学家Rosenburg说。

  而且,现在对于经济衰退的预期已经形成,能源需求减少、运输业缩减、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这都进一步加剧消费者对未来形势的担忧。而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通缩压力。“如果大家都觉得半年之后,我想买的东西会更便宜,今天就不会去买,把钱囤积起来。这样整个需求就会降低。”张霄岭向本报记者表示。

  张霄岭解释,对于央行来说,通缩会使得实际利率变成正的。这意味着债务会变得越来越贵,这就相当于信贷紧缩。通货紧缩就会导致信贷紧缩,需求下降。

  实际上也是如此,市场需求明显不振。下周四是美国的感恩节。通常感恩节的前一天是商场一年内打折最厉害的一天,也是年末购物季节的开始。但是今年,萧条的零售业被迫把大甩卖提前一周,而且百年老店梅西百货还将甩卖日从一天延长为两天。

  美联储可能再降息

  科恩还表达了美联储应对通缩的决心,“如果有通缩的可能性,美联储会不遗余力地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采取所有必要措施,确保美国不会陷入通货紧缩。”

  不过,他认为,目前的通缩率是比较小的。

  科恩的表态暗示美国有降息的可能性。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防止通缩的重要措施。目前美联储基础利率为1%,达2003年以来最低。高盛预计,美联储可能在今年12月再次降息50个基点。

  张霄岭认为,伯南克很可能会将利率降到0.5%,“他希望在通货紧缩发生之前来进行预防”。

  今年以来,美联储已经六次降息,银行间隔夜拆借联储基金利率共下降250个基点,回落到2004年最低水平。但是传统货币政策未能阻止经济下滑。

  通货紧缩也蔓延到日本。巴克雷资本东京公司首席经济学家Kyohei Morita20日表示,日本正在进入通缩,“我们正在进入困难期,经济将在内需减少和出口下降之间腹背受敌。”Morita说。

  中国央行近日也发出通货紧缩的警告。11月17日发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随着金融部门继续去杠杆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报告说。

  欧洲方面尚无明显通缩信号。

  与美国不同的是,欧元区、中国的降息空间仍然很大。“欧洲降息的空间还很大,欧元区和美元的利差现在是2.25%,他们会降下来,”张霄岭说,“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降息过程,欧元区和中国才刚刚开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