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经记者 刘琳 发自北京
昨日,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博士指出,7月17日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趋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反向波动,提出我国必须用人民币升值来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同一天,来自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的报告也力促人民币升值步伐。与此相反,市场的反对观点则认为,用汇率政策来调控通胀的做法,十分值得怀疑。
央行或已采取“以稳代升”
社科院世经所张明博士在文章中指出,2008年上半年,由于受到次贷危机,外需下降,出口退税率下降,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上升,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以及前期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实际增速显著下降,从去年的24%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3%。今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2亿美元,下跌11.8%,国际收支平衡的改善,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此外,从7月份以来,我国加强了对资本管制力度,通过对贸易、FDI和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等热钱进入渠道的管制,遏制了短期资本的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张明表示,除以上因素以外,央行的宏观调控思路可能已经转变,而与之配套的汇率政策方向也可能出现了“悄然”逆转。人民币在7月份出现对美元贬值的一大原因,很可能是央行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
央行通过在市场上买入更多美元,同时出售更多人民币的方式,可以推动美元兑人民币的升值。而此举的目的,则是由于我国的宏观调控重点将从防通胀转为防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操作手法,将可能让位于通过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来保障经济增长。”
抑制通胀应加快升值步伐
8月5日,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闫坤、鄢晓发发表报告《治通胀应取适度从紧财政策》,指出虽然我国的汇率政策已经有效地回收了流动性,对抑制通胀起到了明显作用,但人民币升值幅度仍然没有到位,为了继续控制通胀,我国应该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目前对人民币升值的最大顾虑,来自于对出口企业承受压力的担心,在纺织行业等低附加值的出口行业内,很多企业正在面临经营困难,甚至是破产的威胁。但是,“这些情况正是政策实施的成本。”闫坤在文中表示,国内外价格的重新调整,可以促进行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而这正是促使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企业退出市场竞争的好契机。
以升值调整产业是休克疗法
与闫坤、鄢晓发两位专家观点相反,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李锋反对升值。
“我认为,通货膨胀在上半年已经出现了峰值。我们预测9月份的CPI将不到5%。因此,用人民币升值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根本没有必要。”李锋向记者谈到。
实际上,认为应该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胀的观点,多是基于我国通胀属于输入型通胀的认识。所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调节国内的物价水平。而李锋指出,包括农产品、原油价格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暴跌。因此,对通胀输入的忧虑大可不必。此外,由于国际能源、食品价格根本上取决于供给结构,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因此,“人民币升不升值,对这些产品价格的影响太有限了,这不是我们靠汇率能够解决的问题。”李锋如是表示。
而他反对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原因,正是另外一些学者支持升值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已经对很多企业带去了太多负担。”李锋感叹。
当记者提出这正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契机的观点时,李锋指出:“这属于休克型疗法。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时间去完成。而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会带来巨大的短期震动,对整个产业结构也没有好处。”
李锋表示,人民币升值只会造成现有企业无谓的破产,却无法将这些“牺牲”转化为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企业的资金链断了,何谈向新的领域投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通过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方向转变来完成,现在企业都倒掉了,何谈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