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通胀时代没有来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 08:47 环球外汇网

  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18.2%的影响,2007年8月中国的CPI创下了6.5%的年内新高(图1)。尽管如此,中国的物价上涨水平仍在可控范围之内,现在就认定中国通胀时期已经到来还为时过早。尽管食品价格上涨是推高CPI的主要因素,但这也在很大程度反映了食品需求的增加,而并不是食品供应或劳动力供应短缺等供给方面的影响。供应量对食品价格变化的反应较为迟钝,因此在需求旺盛的压力之下,食品价格的涨幅往往要快于非食品价格。由于目前非食品价格涨幅有限且有相关政策的护航,尽管通胀预期普遍存在,但食品涨价不会对工资形成上行压力,所以广泛而持续的通胀并不会很快来临。

  未来CPI有望企稳

  2007年8月,中国CPI再创新高引发了一些市场观察者对中国通胀时代已经来临的猜测。确实,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GDP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而通胀则较为温和。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经济终会遭遇供给瓶颈,通胀也会随之而来。此外,如果一国货币长期被低估,通货膨胀就无法避免。大量

外汇储备的累积导致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又诱使资产价格大范围上涨。因此,大规模的物价上涨在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不过,基于经济学理论以及中国最近的市场发展,做出中国通胀时代已经来临的判断还为时过早。

  目前,食品和工业制造品分别占中国CPI总权重的1/3和2/5。由于目前中国制造行业劳动力过剩且投资过热,大量产品需要出口,而国内厂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制造行业的定价能力较弱。因此,在中国CPI的各组成部分中,食品对货币政策的变化最为敏感。换句话说,在中国宽松的货币环境下,通胀的压力首先会反映在食品价格上。所以虽然中国此轮的通胀与2004年时一样都是由食品价格所推动的,但与上次不同的是,本次食品价格上涨并不是供给不足而引起的。

  未来,中国的通胀将沿着如下的路径发展:需求增加→食品价格大幅上涨→CPI适度上涨(非食品价格保持平稳)→食品供给缓慢增加+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所缓解→CPI企稳。

  长期通胀迹象并不明显

  首先,食品供应紧张的局面将缓解,并不会给中国构成长期通胀压力。目前,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工资水平的大幅提高,中国对食品和相关产品的需求也会大幅增长,从而导致供给不足,使食品价格长期面临着上行的压力。而另一方面,食品供给紧张只是食品价格推高CPI的部分原因。农产品为可贸易品,尤其是食品在全球市场上的流动性极佳,一国的食品供给不足可以通过进口食品来解决。因此,除非全球的食品供应都无法满足来自中国、印度等国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增加,否则,中国食品供给的紧张还不至于导致长期的通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通胀时代已经来临的说法,等同于全球食品价格出现了长期上扬趋势的说法。很显然,这是两个独立的问题。目前并没有出现全球市场食品供应短缺迹象。因此,进口或许是解决目前中国食品供应短缺并缓解通胀压力的有效措施。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共同作用,中国就能免受全球价格上涨的影响。

  其次,中国制造业也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劳动生产率增长仍然快于名义工资的增长。2004-2006年,中国制造行业的名义工资大幅上涨,引发了对劳动力短缺和通胀的猜想。事实上,如果工资没有上扬的趋势,高通胀就很难持续。但是,如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名义工资的增长,则名义工资的快速增长并不一定预示着通胀的到来。中国的情况恰恰如此。

  根据计算,尽管过去几年中国的工资增长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势头,其中2003-2005年平均涨幅达到了12.7%,但仍比不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制造行业的单位劳动成本(ULC)持续下降(图2)。同时,2004-2006年,名义GDP和工业利润的增幅都超过了名义工资的增幅。这同样也表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名义工资增长,因为工资的上涨并没有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加。

  对中国将迎来通胀时代的推断有一个假设前提,即中国的经济体是标准的、常规的,且失业率非常低。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经济是非标准的、资本价格和其他主要生产要素价格均低于市场清算水平之下,且远未实现充分就业。

  中国社科院最近的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将至少持续到2010年。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村地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非技术劳动力,将有效预防名义工资的过快增长。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远低于市场清算水平。这表明行政干预使政府能以较低的成本将大量存款引向国有企业、制造行业等政府偏好的部门。资本的低成本诱发了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产能增加。产能增加导致供应量的大幅提高,削弱了企业的定价能力,引发了制造行业长期的通货紧缩。

  因此,除非低成本资本和廉价劳动力消失,否则中国不可能进入通胀的时代。而短期之内,两者都不会消失。

  未来宏观政策应尽量改善长期通胀预期

  此轮通胀是否可控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成功改善对长期通胀的预期。如果CPI在较长时间里(12个月)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通胀预期会显著加剧。随后,尽管劳动力依然过剩,但工资的上行压力也会刺激通胀。

  非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让改善通胀预期的任务显得不那么棘手。近期,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宣布将把2007的CPI控制在4%以下。同时,国家发改委也要求各地方政府推迟放宽对受调控价格的管理,并严厉打击乱涨价的问题。

  在货币政策层面,中国央行会继续保持以公开的市场运作及通过提高存款储备率来释放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努力在2007年年底前将M2的增长控制在17%以下。预计中国在年内还会再次加息,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政府控制通胀的决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实际利率以抑制资产价格的上扬。

  预计2007年9月和10月中国的CPI仍会维持在5%以上的水平,而11月和12月,随着食品供应量的增加和通胀预期的改善,以及非食品价格的企稳和政策的护航,CPI则会控制在5%以下。中国2007年全年的平均CPI预计在4.3%左右,而2008年则为3.5%。当然这一预测是否能实现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加息和控制M2增长来改善通胀预期。

  如果中国政府不及时实施适当的紧缩政策就会错过改善通胀预期的时机。一旦中国2008年上半年的CPI仍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通胀预期会显著加剧,给解决通胀问题增加难度。到2008年中旬,中国政府将不得不采取激进的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从而导致中国经济在2008年下半年或2009年早期实现硬着陆。来自:

摩根士丹利责任编辑:木子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