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货币政策效应日益显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 09:11 金汇通

  “物价太贵,通胀率太高,流动性过剩……国家下一步会怎样调控?央行会不会再加息?”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以及宏观调控不断完善、加强,“宏观调控、加息、存款准备金”等成为百姓最为关注、最敏感的几个词。

  2003年至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较同期世界年均增速高出5.5个百分点,而在此期间,中国坐上世界经济总量第四把“交椅”,并与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差距不断缩小。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连升3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也跃居世界第一位。在这些成就取得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过热、

能源资源紧张、投资增长过快、国际收支顺差过大、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出现过快增长等突出问题。因此,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为此,国务院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通过多种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走上了宏观调控的舞台。

  人民银行运用更倾向于市场化的工具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金融市场流动性,包括发行央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回收力度,将基础货币增长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是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深层次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2003年、2004年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2006年累计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2004年起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今年以来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三是调整各层次利率水平,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2003年至2006年,两次上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0.54个百分点,三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共0.81个百分点,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共0.9个百分点,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今年以来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四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引导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停止对地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通过机制、体制和工具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农业和消费等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尤其是2006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一度出现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部分瓶颈环节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问题,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人民银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打出了一个又一个“组合拳”,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

  宏观调控效果初显

  近一段时期,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此次调查显示,随着7、8月连续两次加息和降低利息税率政策的出台,企业家对银行贷款满意度结束了长达10个季度的升势,由今年1季度的历史峰值-18.9%回落至本季度的-20.2%,累计下降1.3个百分点。认为借款利率水平“偏高”的企业家占比,刷新1998年以来的历史记录,达31.2%。

  居民对存款利率认可度显著提高,与前期对央行加息反应平静相反。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居民占比,比上季度升4个百分点,达44.9%,创调查以来最高记录。专家指出,尽管加息未能改变居民储蓄意愿下降的态势,居民储蓄意愿连续4个季度下降,本季度再降0.9个百分点,但本季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储蓄搬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宏观调控效果有所显现。

  货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稳健货币政策为中国信贷高增长减速,有效控制了总需求扩张。

  2007年以来,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实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维护总量平衡。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基本回收了新增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稳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截至目前,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有所缓解,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良好态势;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适度,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平稳,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在我们回顾近几年来中国宏观金融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不难得出: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人民银行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货币政策实施日趋前瞻性和科学性,金融宏观调控手段更加市场化,调控水平日益提高。

  实践证明,近年来我国实行稳健货币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

  经济“过热”风险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宏观调控尚需政策措施配套各方共同努力

  尽管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过热”的风险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今年以来,经济再次出现了本轮扩张期以来第三次增长偏快趋势,且从势头上看有向过热转化的可能。

  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给金融宏观调控形成了较大压力。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货币政策自主性下降;加之国内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加较多,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运行的市场基础不稳固,直接融资比例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

房价格上涨较快……种种问题,都是金融宏观调控仍然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今年5月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指出,针对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外汇储备增长加快、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我们正在采取综合措施积极解决”。

  事实上,今年以来,为抑制贸易顺差高增长,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关部门在动用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也采用了调整税收政策、发行特别国债、加强节能减排等多项财政、行政政策。今后,宏观调控仍需要各部门共同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缓解各种突出矛盾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在这种综合调控中,货币政策仍将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且人们相信,在长期的调控实践中,金融宏观调控自身也将不断完善,调控艺术更加成熟,调控措施更加有效,在各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能更好地推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来自:金融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