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谁来锁定汇率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 09:4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马宜 何谦 北京报道

  “在开始做远期结售汇时,国内企业普遍把它当作一种赚钱工具,而不是一种锁定风险的工具。”一家银行国际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当然,如果汇率波动的幅度更大一些的话,就会有更多企业意识到汇率风险的存在,并熟悉我们的外汇产品。”

  汇改后,央行货币政策司对辽宁、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北等10个省市的323家企业抽样,对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企业涉及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型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

  调查结果显示,贸易融资是目前企业采用最多的避险方式。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约有31%的企业使用该方式。

  近年来,由于出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收汇期延长,企业亟需解决出口发货与收汇期之间的现金流问题,贸易融资可以较好地解决外贸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出口企业可事先从银行获得资金,有效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

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

  更重要的是,贸易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例如,2005年11月14日美元6个月LIBOR(伦敦同业拆放利率,国际间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市场利率基准)为4.56%,加50个点后为5.06%;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利率至少为5.22%,贸易融资成本甚至低于同期的人民币贷款。

  在贸易融资方式构成中,进出口押汇使用比重较高(约为80%),原因主要是出口押汇期限较短 (一般在1年以内),可以缓解外贸企业的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另外,一些企业还使用福费廷(出口保理业务)等期限较长的贸易融资方式。

  除贸易融资外,企业还通过金融衍生产品避险。但调查显示,2005年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的占比比2004年同期只提高了1个百分点左右。

  在使用金融衍生产品中,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工具最多。调查显示,远期结售汇工具的使用在金融衍生工具中占比高达91%。

  另外,自汇改后推出外汇掉期业务以来,福建、广东、江苏、山东和天津等省市的部分企业已开始尝试使用这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尽管目前业务量占比相对较小。

  此外,一些外资企业和在国外有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的中资企业还通过境外人民币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工具进行汇率避险。

  但在企业刚刚接触外汇衍生产品时,通常会产生很大误区。

  如上述的远期结售汇产品,很多企业在最初接触这个产品时,都希望与即期价格相比,要获得一定收益,而没有意识到锁定风险才是远期结售汇的目标。

  “比如说现在汇率是7.8,预期三个月以后是7.6,那么现在锁定7.7,按这个价格签定远期合约。未来价格有可能是7.6,但也有可能维持7.8不变,如果到时候价格仍是7.8,很多企业就认为自己亏了。如果抱着赚钱的心态来做远期结售汇业务,就完全是目标错误。远期结售汇只是免于企业承担汇率发生相反方向波动而造成的风险。”一家银行的国际部工作人员介绍说。

  但要纠正观念的并非只有客户,同样是第一次面对汇率波动的银行也需要很多学习。

  “很多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所提供的贸易融资业务与实际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大相径庭。”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对记者抱怨。

  比如国际通行的保理业务,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回收货款的风险全部卖断给银行,但在国内,风险并不能全部转移,中国的银行目前所提供的全是“变形的”保理业务。

  “当然,这和国内银行的实力有关,一些外资银行在全球各个国家都已经建立了一套覆盖完整的追债网络,国内银行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但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人民币业务,这可能将大部分原来和国内银行做‘假保理’业务的客户引向外资行。”这位外贸公司老板称。

  同时,央行的调查显示,商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创新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少部分银行强调自身风险防范,在推出较长期限(1年期以上)远期结售汇工具的积极性略显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

  央行调查还显示,2005年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方式的企业占比从 2004年同期的 4.2%上升至8.7%,提高近5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出口企业议价能力的提高,表明这些企业能够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汇兑损失。但总体来看,使用该种方式的企业占比仍然偏低,说明多数企业还需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真正通过以质取胜而不是靠低价竞争来扩大出口。

  除以上方式外,企业还通过其他多种方式进行汇率避险。一些企业在贸易结算方式中增加预收货款比重,结算币种选择更为灵活,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少数企业适当增加内销比重,避免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增加外汇

理财产品的使用。

  从目前情况看,企业使用避险工具规模仍然偏小,与中国进出口总体规模还不相称。2005年全国银行远期结、售汇签约额分别仅占银行结、售汇总量的2%和4%左右。

  要纠正观念的并非只有客户,第一次面对汇率波动的银行同样需要学习。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