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6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 10:13 世华财讯

  [世华财讯]200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9亿美元。2006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保持高位,直接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增加,境外证券融资增长显著,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规模居世界首位。当前,国际收支特别是货物贸易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一方面是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双向波动,呈小幅升值态势。外汇市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方式,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继续扩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宏观形势较好,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物价较低、效益较好的势头。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关系全局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下半年,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将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为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创造有利的条件。外汇管理方面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深化外汇体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

  标题:2006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报告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

  正文:

  一、国际收支概况 2006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继续扩大,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

  (一)国际收支主要特点

  1.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上半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

竞争力继续提高,对外贸易克服了贸易摩擦增多、原材料涨价、汇率风险加大等困难,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4287亿美元,进口348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1%;顺差800亿美元,同比增长47%,创历史新高。

  2.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继续扩大 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投资环境及市场发展前景依然保持对外资较强的吸引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为373亿美元,同比增长42%。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出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有较大增加 处于投资黄金期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获利回报期,利润汇出有较大增加。上半年,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133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合计38亿美元,占利润汇出总额的29%。

  4.境外证券融资流入增长显著 上半年,国内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吸收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境外上市取得重大进展,国内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意愿上升,境外证券融资增长显著。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15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

  5.国际收支顺差仍然较大 上半年,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为1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4%,顺差与同期GDP之比达11.5%,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222亿美元。从各组成项目看,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货物贸易、经常转移、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贷款等其他投资。

  当前,国际收支特别是货物贸易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一方面是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后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需要内外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发展。

  (二)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1. 国际收支运行态势

  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上半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1.4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27%,比2005年上升1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继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同比增长36%;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货物贸易顺差在国际收支总顺差中占比最大,对外汇储备增加额的贡献率达65%。由于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顺差的比例较上年同期上升了6个百分点,达到70%,是国际收支顺差的主导因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比30%。

  2. 国际收支风险评价 国际收支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引起国际收支较大逆差,进而发生对外支付能力不足和货币危机的各种潜在因素。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首先,外部环境总体上较为有利。世界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其次,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物价稳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第三,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这部分交易与实体经济活动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得国际收支发生逆转的风险较低。第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增强我国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以国际上衡量国际收支风险的主要指标观察,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6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2006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566%,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为3.92%,远低于25%的国际经验标准。

  从短期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发生危机的风险较小,但也应看到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中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一旦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下降,将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贸易顺差较快增长,容易引发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增加了

人民币升值压力。三是虽然当前跨境资本呈净流入态势,一旦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动荡,市场预期发生逆转,跨境资本将通过利润汇出、购汇还贷等渠道集中大量流出,加剧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四是国际收支大幅顺差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增大本外币政策协调的难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一)货物贸易

  2006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775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4287亿美元,进口348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1%;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同比增长47%。

  据海关统计,2006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上升,进出口顺差持续扩大。全国进出口总值795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428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5个百分点;进口3671.5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7.3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达614.5亿美元,同比增长54.9%。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出口平稳增长。

  一般贸易进出口34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加工贸易进出口37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分别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3.0%和47.1%。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12.3个百分点,出口增幅下降11.1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增幅均较上年同期小幅下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2439.9亿美元和123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5%和32%,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6.9%和28.8%。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依然大幅增长,原油、成品油、煤、钢坯等出口量明显下降。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为1954.1亿美元和1118.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28.9%,在进口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3.2%和30.5%。初级产品进口906.9亿美元,同比增长31.8%。

  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较快,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65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高于总体增幅2.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1351亿美元,同比增长34.9%,高于总体增幅11.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1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民营企业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拉动进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

  上半年,我国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进口增速有所回升,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出口商品价格稳中有升,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同时,贸易顺差增加较多,贸易摩擦加剧,重要资源性商品进口议价能力较弱,需引起关注。

  (二)服务贸易

  2006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收入403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服务贸易支出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9%;逆差57亿美元,同比增长44%。

  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呈以下主要特点:

  服务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长仍然滞后。服务贸易收支总额86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个百分点,较货物贸易增速低5个百分点。近几年,伴随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承诺,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但目前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服务贸易规模不及货物贸易的1/9,远低于世界平均约1/4的水平。

  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增加。作为服务贸易收入主要来源的旅游收入增幅较小,上半年,占我国旅游收入75%以上的外国和香港来华旅游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和5%,占我国旅游收入10%左右的澳门来华旅游人次同比下降11%,使得我国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旅游顺差同比下降26%,为32亿美元。此外,运输、保险以及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三项逆差分别为65亿美元、38亿美元和3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22%和24%,对服务贸易逆差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传统服务项目占据主导地位,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对服务贸易总量的贡献略有上升。我国服务贸易收支仍然主要集中于旅游和运输项目,上半年这两项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36%和23%,其中旅游收入占比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运输收入占比同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中,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广告和宣传三个项目收入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9%和2%,此三项收入占比合计较上年同期上升了4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伙伴国家(地区)高度集中。我国服务贸易收支的前十名伙伴国家(地区)占我国服务贸易收支的3/4。其中,服务贸易收入来源国(地区)排名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支出目的国(地区)排名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和澳门。

  (三)直接投资

  1.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6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为408亿美元,同比增长41%;投资资本金撤回清算34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净流入373亿美元,同比增长42%。

  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部门构成看,上半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其中,股本金和收益再投资等284亿美元,境内外母子和关联公司往来及贷款流入57亿美元,境外机构购买建筑物21亿美元;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46亿美元,主要是中国工商银行吸收战略投资者入股。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来源前十位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美国、德国、新加坡、开曼群岛和萨摩亚。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东部地区仍是我国外商投资的主要聚集地,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北京5个地区的外资流入金额合计占全国的近七成。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高新技术领域和设立研发中心的热情不减;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

  2.对外直接投资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6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66亿美元,同比增长6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2亿美元,同比增长17%;净流出64亿美元,同比增长63%。

  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的去向按占比排列依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其中,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分别占直接投资流出的66%和23%。

  从行业看,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商务服务和制造行业,上半年对这些行业的投资额占全部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的44%、32%和10%。

  从地区结构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部分中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较活跃。广东、山东、河北、湖北和北京五个地区对外协议投资额合计占到全国的70%。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五成;其次是民营企业,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近三成;外商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速显著,已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成。

  (四)证券投资

  2006年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逆差292亿美元,而上年同期证券投资逆差为10亿美元。我国境内机构对境外证券投资显著增长,净流出由2005年上半年的85亿美元增至2006年上半年的448亿美元,这是证券投资逆差大幅增长的直接原因。

  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对外证券投资持续增加。受国际利率变动的影响,上半年我国境内机构对外证券投资持续增加,净流出是上年同期的5倍。美联储自2004年6月以来已连续17次加息,欧元区、日本也步入新一轮加息期,国际市场中长期债券收益率较2005年末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国内银行相应扩大了对境外有价证券投资。同时,国内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和境外上市,可运用外汇资金增加,也为对外证券投资提供了条件。

  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上半年,境内银行和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35亿美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21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15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可以预见,伴随国有银行和企业股份制改造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的规模还将继续增长。

  (五)外债

  截至2006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979.44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68.99亿美元,增长6.01%。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为2011.44亿美元,贸易信贷为968亿美元。

  按期限划分,6月末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4余额为1316.50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4.19%,比上年末增加67.48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662.9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5.81%,比上年末增加101.51亿美元。其中:签约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短期债务余额为1582.83亿美元,未来1年内到期的中长期(签约期限)转短期的债务余额为80.11亿美元。

  2006年上半年,我国中长期登记外债新借入98.7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增长6.35%;中长期偿还外债本金83.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65亿美元,增长44.32%;付息11.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81亿美元,增长7.81%。

  2006年上半年,我国外债变动呈以下主要特点:

  外债总规模增速进一步放缓。2006年上半年外债总规模增加168.99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6.01%,比上年同期少增1.49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外债增长5.40%,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4.97个百分点;短期外债增长6.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23个百分点。

  登记外债余额增加主要来源于中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规模的增加。6月末,中资金融机构外债比上年末增长7.26%,主要来自国际优惠贷款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外债比上年末增长8.43%,主要是股东贷款增长,其增加额占外商投资企业外债增加额近60%。

  短期外债增长主要来自贸易信贷增加。上半年,贸易信贷增加60亿美元,对短期外债增长的贡献率为59%,但其6.61%的增幅远低于上年同期15.44%的水平,且低于同期贸易进出口23.4%的增幅。

  中长期债务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其中,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外债较上年末减少了9.78亿美元,投向房地产业的中长期外债较上年末增加了13.97亿美元,增长了20.66%。

  债务类型仍以国际商业贷款为主。2006年6月末,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1455.51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72.36%,所占比重比上年末上升0.74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555.93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27.64%。

  美元债务比重有所下降。在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67.59%,比上年末下降0.81个百分点;其次是日元债务,占12.21%,比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欧元债务占7.48%,比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

  三、外汇市场运行与人民币汇率

  (一)外汇市场改革和建设情况

  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外汇市场快速发展,新产品及交易方式相继推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1.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

  2006年1月4日,针对即期询价交易方式和人民币外汇交易做市商的推出,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再次调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各外汇指定银行在此价格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浮动范围制定本行各币种现钞及现汇的买入、卖出价。

  2.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业务范围

  继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丰富交易品种并扩大了部分业务范围后,2006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市场继续稳步推出新的交易品种:4月2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银行可以在该市场上开展以套期保值和头寸结构调整为目的的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6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8月1日起正式开设英镑/人民币交易,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外币交易币种扩大到5个,进一步便利了贸易结算。

  3.增加外汇市场主体

  汇改后至2006年6月30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新增会员48家,会员总数达到280家(重新登记后会员数),其中包括151家外资银行、128家中资金融机构和1家企业会员。共有50家银行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66家银行会员获准成为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会员。在取得银行间远期市场会员资格6个月后,银行可自动承做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截止6月30日,已有60家银行满足条件。

  4.推出询价交易方式

  2006年初,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其交易费用为竞价方式的三十分之一,交易结束时间从15:30延长到17:30。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可自主决定采取询价或竞价交易方式,提高了交易灵活性。

  5.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 2006年1月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引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持续提供买卖双边报价,市场流动性得到加强。截止2006年6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共核准做市商15家,其中,中资银行9家,外资银行6家,做市商交易量占询价和竞价市场总成交量的90%以上。

  6.调整结售汇头寸管理 2006年初,对做市商进行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试点,允许做市商将远期敞口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从2006年7月1日起,将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原则推行至全部外汇指定银行。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对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外币衍生产品交易机制,促进银行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改进风险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

  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起伏中逐步走高,期初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中间价为1美元兑8.0702元人民币,之后波动逐渐加大,呈双向运行特点。全期人民币对美元最低中间价为8.0705元人民币/美元(1月11日),最高中间价为6月30日的7.9956元人民币/美元。期末,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中间价比上年末下降746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93%。

  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期末中间价收于6.9467元/100日元,较上年末上升751点,人民币对日元贬值1.08%。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期末中间价收于10.1313元/欧元,与上年末相比上涨5516点,人民币对欧元贬值5.44%。人民币对港币汇率期末以最低中间价1.0294元/港币结束,比上年末下跌109点,人民币对港币升值1.06%。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

  1.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

  2006年上半年,我国银行间即期询价和竞价外汇市场总交易量同比增长107%。由于交易灵活等优势,2006年推出的即期询价市场的交易量远远超过即期竞价市场同期交易量,即期询价交易量与竞价交易量之比约为13:1。

  2.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

  2006年上半年,银行远期外汇市场成交704笔,其中,美元/人民币交易成交687笔,日元/人民币交易成交17笔;成交金额75.4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6395万美元,较2005年下半年增长127%。2006年6月30日,一年期银行间远期报价收于7.7420元人民币/美元,比上年末小幅下跌80点。

  3.银行间外汇掉期交易

  2006年4月24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截止2006年6月30日,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共有会员60家,业务累计成交187笔,交易金额30.4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6761万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开展以来,交易日趋活跃,交易量不断上升。2006年4月、5月和6月,人民币外汇掉期日均交易量分别为3605、6225和7916万美元。

  4.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

  截止2006年6月30日,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共有做市商银行11家,会员银行42家。2006年上半年,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市场成交量比2005年下半年有所下降。118个交易日中,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以下简称外币对买卖)累计达成交易16786笔,累计成交量折合373.01亿美元,累计成交量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减少25.5%;日均成交量3.16亿美元,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减少20.4%。8个外币对买卖中,交易最活跃的两个外币对买卖为美元/港币和美元/日元,其成交量占总交易量的比重分别为38.9%和25.3%。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8个外币对买卖中,美元/加元、美元/瑞士法郎成交量增长,而欧元/美元、澳元/美元交易量有所下降。

  总体上看,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外汇市场发展提速并取得显著进展。但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少,不尽适应涉外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要求以及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进一步扩大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调整

  (一)国际经济形势

  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7%和4.5%(折年率,下同)。美国经济表现良好,今年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6%,二季度回落至2.5%;欧元区经济延续平稳增长的势头,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为2.0%,二季度增至2.4%;日本经济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一季度实际GDP季度环比增长2.7%,二季度回落至0.8%。亚洲、欧洲及拉美新兴市场经济整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各产油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提高。

  全球贸易增长迅速。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6年全球贸易将以8%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这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不平衡的局面未见明显改善。上半年美国贸易赤字仍处于4189亿美元的历史较高水平;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顺差依然较大;在石油价格持续高企的态势下,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产油国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而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再度陷入僵局,贸易保护主义和扭曲国际市场的行为有所抬头,对全球贸易发展、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发展带来一定隐忧。

  在石油价格上涨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有所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潜在威胁。国际商品市场上,受市场投机、政治事件、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6月末收于73.93美元/桶,比年初上涨了17.09%。6月底美国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2.64%,欧元区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1.4%,日本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0.1%。

  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紧。上半年美联储四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年初的4.25%提高到了5.25%;欧洲央行两次加息,将其基准利率上调至2.75%的水平;日本央行3月份宣布结束“总量宽松货币政策”。全球2001年以来的低利率环境逐渐走向终结。在过去数年低利率环境下,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态势良好,资金大量流向新兴市场。低利率环境的改变有可能使资金的流向发生变化,但目前尚未出现资金从新兴市场大量回流至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

  国际外汇市场呈区间波动,美元走软。由于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以及货币政策周期存在差异,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高额赤字,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美元兑欧元、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出现较大波动。欧元兑美元汇率6月末收于1.278,较年初的1.1822上涨8.10%;美元兑日元汇率6月末收于114.43,较年初的117.90下跌了2.94%。 世界经济平稳增长以及全球贸易的迅速增长为我国对外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全球贸易失衡的局面未得到明显改善,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经济体趋紧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流入,但中国仍是对跨国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

  (二)国内经济形势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出8.1个和3.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增长过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高出上年同期4.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40.2%、35%和28.2%。制造业投资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纺织服装品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55.2%、69.1%、55.1%和68.2%,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高出11.5个、51.7个、20.8个和11.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当前,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依然存在,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仍在进一步扩大。

  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较快。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4.3%,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5.3%和15.6%,明显高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11.6%的增速。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成本。

  物价水平较低,社会消费需求稳中有升。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12.4%,比上年同期高出0.4个百分点。但与同期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消费需求增长依然有一定差距。这说明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待提高。

  货币信贷投放增加较多。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2万亿,同比多增7233亿元。货币信贷投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形成的。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22%,比上年同期提高7.4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5%,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上半年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持社会保障的金额达到57.4亿元,同比增加11.2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份额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和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为扩大消费提供了更大空间。

  总的来看,上半年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较好,保持了发展速度较快、物价较低、效益较好的势头。但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有的甚至还在继续发展,如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较多及外贸顺差过大等,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三)国家涉外经济政策调整

  2006年上半年,国家综合运用产业、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内外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1. 对外贸易相关政策调整

  大力推进出口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对石墨类等实行临时出口管制;公布第四批禁止出口货物目录,禁止天然砂等产品出口;通过自动出口限制,保持纺织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序增长;提高铜材类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分两批颁布出口商品技术指南,涉及有关出口商品20多项,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适当扩大进口,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降低小轿车等42个税目的最惠国税率;停止对护肤、护发品征收消费税,调整汽车、白酒等产品的消费税税率。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对高档手表、游艇、航空煤油等产品征收消费税。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的进口。根据《产业指导目录》,对鼓励类的自用设备进口,除有关规定明确限制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为进口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和公共信息服务,提高政策透明度,为国内企业经营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贸易环境。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拓宽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商业企业领域,允许企业经营成品油、原油的佣金代理和化肥的批发、零售业务等。简化运输、信息服务等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审核,放宽服务贸易售付汇审核权限,支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取消保险公司办理境外再保险分出业务的购汇限制,允许保险公司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外汇指定银行进行外币与外币间的兑换。

  2. 直接投资相关政策调整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大对纺织、焦化、水泥、铝行业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鼓励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在限制低水平加工贸易产品发展的同时,鼓励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升级。贯彻《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完善劳动者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对纺织、化工等行业进行社会责任认证试点,真实反映出口产品的劳动、环保和资源成本,抑制低成本扩张。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配合国家扩大对外投资的战略部署,取消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对境内投资者对外投资的用汇需求给予充分满足,允许境内投资者经核准后先行对外支付与其境外直接投资有关的前期费用。

  3. 证券投资相关政策调整 在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机构等对外金融投资渠道。2006年4月份起,允许境内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的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为进一步拓展保险机构境外证券投资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按一定比例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

  五、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一)形势展望

  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加较为有利,但国际贸易不平衡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依然存在,不利于我国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逐渐趋紧,流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资将有所下降,但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态势良好,对该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数量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此外,由于高油价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可能导致货币政策过度收紧,美国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地缘政治风险可能激化,以及全球经济不平衡未得到有效调整,可能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从国内看,国内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保持旺盛势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可望有所放缓,信贷增长有望受到一定控制,但市场流动性仍较为充裕,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预计下半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将保持较大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将维持一定顺差。因此,2006年全年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大规模顺差,外汇储备较快增长。

  (二)政策取向

  下半年,针对当前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税收等手段,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支出力度,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减少贸易顺差;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支持国内企业对外投资。上述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将为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奠定坚实基础。

  外汇管理要落实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做好相关政策配套的同时,重点加强跨境资金流入管理,逐步实现从行政审核和限额控制为重点的事前直接管理转向事前便利、事后监管的间接管理,并从长远出发,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落实银行、证券类机构和保险机构境外金融投资,有序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二是加强贸易外汇收汇结汇管理。综合考虑企业信用记录等多种因素,在对大多数遵纪守法企业实行事前便利、事后监督核查的同时,重点加强关注类企业的外汇监管,加大对企业以贸易名义变相融资等行为的查处力度。三是完善个人外汇管理。区分不同性质,对个人外汇收支实行分类管理,规范个人经营外汇收支,加强对个人资本交易的监管。四是加强和改进外债管理。严格控制境内机构借用外债,鼓励其使用国内资金,引导境内机构提前偿还中长期外汇贷款,研究以经济手段抑制短期外债过快增长。五是加快发展外汇市场。理顺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继续推进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改革,进一步丰富外汇市场避险工具,继续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跨境资金流动。六是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完善高频债务监测预警和市场预期调查系统,逐步建立或有负债和境外债权的管理和统计监测体系。

  (本文摘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有部分删节)

  (吴耀明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