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人民币自由兑换后香港还能做什么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苏蔓薏 发自香港 香港一向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但是随着内地金融业改革的深化,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香港也逐渐意识到,这个传统优势在未来可能会受到挑战,香港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本周一,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高调举行,这场高峰会吸引了众多重量级人物参加,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财政司司长唐英年、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等政府要员悉数到场,此外还有梁伯韬等商界名流。会议重点讨论香港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传统优势,并在这些领域达到国际顶级水平,其中就包括金融业这个“未来各行业中的重中之重”。 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004年,金融业对香港GDP的贡献为12%,金融业雇佣人数接近18万人,全球规模最大的100家银行中,69家在香港安家落户。 但是香港较小的经济规模直接限制了金融业的发展。2005年,香港GDP规模近1800亿美元,这个数字仅相当于内地8%。与位居前列的国际金融中心比较,香港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香港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以经济增值额计算,伦敦的金融业务是香港的两倍多,纽约是香港的三倍,而东京则多达五倍。根据香港金管局研究显示,金融业对纽约的直接经济贡献约30%,远高于香港的12%。 更重要的是,随着内地资本管制的逐渐放松,内地企业利用香港作为集资平台可能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旦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可兑换,国际投资者可能会选择直接进入内地,而不再利用香港作投资内地的跳板。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就成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集资的主要地点。1993年至2006年6月,内地公司在香港一共筹集了12400亿港元,占期间香港股市总筹资量的50%以上。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得的一份由香港财政司司长办公室起草的讨论文件指出,当内地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时候,市场活动将转到届时规模可能更大,流动性可能更强的内地市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可能逐步减少”,“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时候,在提供以人民币作为交易单位的金融服务方面,区内的其他金融中心也会成为香港的竞争对手”,香港“绝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与此同时,内地的快速崛起也给香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人民币业务方面,香港早已获得先机。内地庞大的经济规模也将改善香港本地经济规模较小带来的局限。在发挥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资金融通角色方面,香港更有着独特优势。 对于香港未来的定位,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宋运肇认为,在内地没有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前,香港应该尽力发挥内地目前有需求但是还没有的功能,而在内地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后,考虑到金融稳定仍是内地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目标,香港仍然可以承担那些高风险或者大型的国际金融业务,这样的分工对中国的整体经济利益才是“双赢”。 目前,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经就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一些设想,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加强与内地经济的融合,更多满足内地这个庞大经济体系的资金融通需要。包括让香港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验场地,让香港金融工具“走进去”内地等。 应邀参加“‘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表示,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面临动态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优势在丧失,而新的优势也将被培育,这是正常现象,香港很好地应对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未来也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挑战。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