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外汇局官员认为中国宏观调控必须重点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才有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14:38 世华财讯

  [世华财讯]国家外汇管理局官员陈炳才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的宏观调控仅调节信贷和控制投资不会有效果;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效,必须重点去调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据中国经济时报9月11日报道,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北省分局副局长陈炳才撰文指出,宏观调控有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前三大目标一直为政策、社会所重视,国际收支平衡往往被忽略。但是,目前中国信贷、投资的过快增
长与国际收支不平衡关系密切,仅调节信贷和控制投资在涉外经济对国内经济影响很大的前提下不会有效果。

  文章指出,为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和投资扩张,2003年9月21日和2004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两次分别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当年合计冻结的流动性是1500亿元,2004年10月29日又提高存款和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6年以来的

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法和2003-2004年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先在4月28日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27点,7月5日和8月15日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0.5个百分点,合计冻结流动性资金约3000亿元。此外,分三期发行了定向定期不可交易票据2500亿元。

  但是,货币政策的效应不会很明显,原因在于:在提高存款准备金以前的6月底,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就达到3.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过是将超额部分转化为法定部分,但仍然有2.1%约6300亿元的流动性过剩,即使扣除2500亿元的定向票据,仍然有38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发行定向票据最多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他们境外上市筹集的资金规模很大,资本充足率很高,所以贷款扩张也快,但流动性过剩也多。定向票据某种意义上使他们不必进行超额准备金存款,其利息收入更高。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效果不大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每月增加160亿美元-200亿美元甚至更多,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达到1000亿元-1600亿元人民币,因此,存款准备金提高0.5个百分点的时间效果就是1个半月或1个月。另外,基础货币投放会产生乘数效应(目前M2的乘数在4以上),导致货币供应扩张,引起信贷扩张。2006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1222亿美元,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约1万亿元人民币,其产生的货币供应增加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需要是时间过程),同期货币供应量M2增长2.18万亿元人民币,可以说,这完全是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果。

  基础货币投放的直接结果就是存款增加,存差扩大。2000年以来,中国出现了持久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不断增加,外汇占款也不断增加。2005年,中国外汇占款比2000年增加56396.6亿元,而同期中国人民币存款与贷款的差从24433亿元增加到92479亿元,净增加68046亿元,外汇储备增加的占款占存差的82.88%。也就是说,2000-2005年,中国存差的扩大,83%的因素是因为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所导致。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贡献率分别为52.7%和47.3%。

  因此,只要外汇储备(实际上就是外汇流入)增加不停止,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投放不停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不会停止,存差就会继续扩大,信贷的过快增长就是必然,只是迟早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和信贷控制也不会有明显的长期效果,短期采取行政手段控制,过1-2年则会更大幅度反弹。最近4年来的储备高增长,在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发挥巨大影响。2006年以来的信贷和投资扩张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保证宏观政策长期稳定、有效,必须去平衡国际收支,减少外汇流入增加。

  文章认为,由于中国的信贷和投资扩张基本是由于人民币存差和外汇占款所导致,这意味着中国的内外经济不协调、资金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是由外汇资金投放或外币替代本币所造成的,长期下去,将导致内资闲置,而外资、外汇及其转化资金在国内得到充分使用。外资、外汇在国内获得利润和财富,而国内仅获得增长,经济增长将成为贫困式增长或无利润、无工资增长。

  文章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还加剧国内外对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和要求,也使国内资金过剩或流动性过剩,这些过剩的资金,很容易向一些暴利产业集中,推动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金融(如股市)、不动产(
房地产
)以及某些特定产业的泡沫,需要政策加以高度关注,否则,中国未来经济和金融很容易走向泡沫经济和泡沫金融。

  总之,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效,必须重点去调节国际收支的平衡。

  (吴耀明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