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社科院专家认为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规模并未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12:08 世华财讯

  [世华财讯]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指出,中国保持足够规模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给货币政策带来压力,但现在的储备规模并未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据中新社9月5日报道,针对中国目前高额外汇储备的问题,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指出,贸易顺差连年增大是造成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2006年上半年情况看,中国贸易顺差已经达到614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40%,2006年的外贸形势估计依然是高
速增长,进出口将超过1.6万亿美元。

  裴长洪指出,从宏观经济理论上说,贸易顺差是储蓄大于投资的必然结果,表现为国内资源的流出。从中国宏观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投资率很高,但储蓄率更高。因此,贸易顺差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内部经济的不平衡,贸易顺差是一种实物形态的资源流出,是国内经济实际情况的对外表现形态,或者说是国内经济不平衡的对外表现。当然,我们的贸易顺差反映的资源流出主要是劳动要素,因此从中国的要素禀赋来看,目前的顺差对我们是有利的。

  从具体影响来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占用基础货币增多,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也加大了

人民币升值压力,并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增加了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

  裴长洪认为,保持足够规模的外汇储备对中国这样一个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大国是必要的。首先是有利于国际支付的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是并继续是能源和资源进口大国,手中有外汇,抵御市场风险和价格风险的底气就足;中国外债规模和外商投资利润汇出规模都不小,都需要有外汇储备做支撑。其次,中国将逐渐开放国际收支中的资本账户,为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需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再次,有利于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发展。海外投资需要外汇,而要增加

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资源和技术供给,扩大海外市场,需要有一大批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就难以支持资本的流出。最后,足够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国际信誉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支持香港货币制度和货币稳定的重要条件。总而言之,外汇储备增加是好事,不是坏事;当然也不是说增加愈多愈好,凡事都有个度。

  裴长洪指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给中央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压力,特别是对信贷的紧缩起了抵消作用。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大量增加,央行不得不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外汇,为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投放人民币占款。近期,中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5月底,外汇占款余额达到78816.27亿元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加。2006年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高达19.5%。这样,不但会促使某些商品价格上涨,而且对信贷增长过快、投资过热有所影响。为此,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回笼资金。这些连锁反应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也增加了

宏观调控的难度。

  裴长洪认为,目前从统计数字上看,由于购买外汇造成的人民币增发、基础货币投放增加,没有成为国内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来自这方面的压力。然而,中国外汇储备有很大一部分的表现形式是美元资产,美元对比国际主要货币来讲是在贬值,而且从长期趋势来看,它可能还会继续贬值。未来无论是美元贬值还是美国发生通胀,外汇资产都有缩水的可能。

  裴长洪认为,至于储备规模应当是多少合理,在西方国家通常的说法,是外汇储备至少要能够应付三个月或半年的进口量。但是这种说法没有考虑到像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需要。储备规模多大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从洋教条出发,国际金融教科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所谓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几个月进口额的说法,既没有总结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也没有总结近十年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国际收支平衡影响的最新实践,所以不能用其来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要逐步摸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但这还需要时间,目前还需要百家争鸣共同探讨。从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来研究,从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的事实出发来研究,现在9000多亿美元的储备规模并未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吴耀明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