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央行需要出台相应对冲政策抑制信贷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 13:58 世华财讯

  [世华财讯]分析文章指出,虽然加息有利于抑制贷款需求,但也会加剧流动性宽松的局面;央行需要出台相应对冲政策抑制信贷增长,关键是继续加强对流动性的治理。

  据中国证券报8月29日报道,分析文章指出,2006年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并相应调整其它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这是央行2006年以来第二次宣布加息,且此次长期利
率上升的幅度要明显大于第一次,表明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力度有所增强。

  文章指出,2006年以来,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但是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不断加大。从4月份开始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三次大规模发行专项央行票据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但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32.40万亿元,同比增长18.40%,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超过年初调控目标2.40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2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6.30%,比上年末提高3.32个百分点,超过年初调控目标3.40个百分点。

  文章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不健全,导致央行从资金供给角度调节信贷增长的效果受到制约。

  一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十分宽松。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备付率为3.10%,高于

银监会监管标准1.10个百分点,按照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万亿元计算,商业银行可直接运用的资金规模大约为3500亿元;此外金融机构还持有大约3万亿元的央行票据,这部分资产基本可以在1年内到期变现,是商业银行潜在可运用资金。在金融机构流动性宽松的条件下,虽然央行前期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数量型工具来回收宽松的流动性,但是商业银行贷款发放能力并没有被明显削弱。

  二是银行信贷行为发生较大变化。去年受资本约束以及股改上市等因素影响,虽然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运用压力,但是贷款投放较为谨慎和理性,贷款增长相对较为缓慢,形成宽货币、紧信贷局面;而今年以来建行、交行等上市银行在资本金得到进一步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强盈利的动机明显增强,虽然央行召开多次窗口指导会议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贷款投放节奏,但是贷款增长依然较快。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且长期利率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短期利率,有利于从资金需求角度抑制信贷增长,尤其是中长期贷款,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效果。

  文章指出,但是加息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加息有利于抑制贷款需求,但也会加剧流动性宽松的局面。

  一是加息将加大

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增加外汇占款规模。去年下半年,央行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维持适当的本外币利差水平,狙击境外热钱投机人民币升值,为
人民币汇率
形成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低利率环境,保证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成功。

  文章指出,2006年以来,本外币利差水平基本维持在3%左右,这是央行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逐渐接近结束的情况下,人民币利率上升空间已经不大,8月中上旬央行采取数量招标方式发行央行票据,主要意图也在于稳定市场利率,维持3%左右的本外币利差水平。但是加息政策将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上升,加息后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为2.89%,比加息前提高了约0.1个百分点,这将缩小本外币利差水平,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境外游资流入国内市场,从而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

  二是加息将提高储蓄率,增加银行存款。目前我国流动性宽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储蓄率,此次加息同时上调了存款利率,这将进一步提高居民储蓄意愿,促进银行储蓄存款增长,从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此外由于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明显高于短期存款利率,这将导致储蓄存款趋于定期化,从而增加银行资金成本,增强银行贷款动机。因此加息政策的后续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文章指出,当前货币政策的核心为适度紧缩,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为了增强加息政策抑制信贷增长的效果,央行需要出台相应对冲政策,关键是要继续加强对宽松流动性的治理。

  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应侧重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通过适当减弱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防止加息后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过快,尽量维持3%左右的利差水平,从而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因外汇占款产生的流动性,并保证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大局。

  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侧重于回收流动性,通过适当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甚至相机出台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着力回收银行体系宽松的流动性,从而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

  (吴耀明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世华财讯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