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也理财-购物 > 正文
 

回望日客旋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14:44 新民周刊

  中国游客是否会代替日本人成为“亚洲的暴发户”?如潮汹涌的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国人境外购物一掷千金的的气势,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幻觉。

  撰稿/陈统奎 陈雪姣

  人民币更值钱了,出境消费会不会再起高潮?

  人们很自然地想起1985年9月,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一路走高,突如其来的财富效应使得钱包鼓鼓的日本人大举出洋消费,甚至掀起了一股“收购世界”的热潮。

  “广场协议”二十年

  1985年9月22日,是一个书写历史的日子。

  这一天,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密会于纽约著名的广场饭店,签约降低美元兑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年代。当时的以典型的基地工业形态,引进技术或是自行开发技术,大量生产,大量出口,在钢铁、电机、汽车、造船、纺织品等各个领域引领风骚,日子过得非常滋润。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到空前压力,于是美国率领工业强国们向日本打汇率牌,以解决巨额的贸易赤字。

  “广场协议”签订前,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不到3年时间,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10年之间,日元完成了从1985年250日元兑1美元到1996年87日元兑1美元的大幅度升值。

  日元如此迅速升值,致使日本企业和日本国民手中的财富在海外购买力急剧膨胀。

  日本的一些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利用它们的优势打头阵,率先在美国登陆,尾随而至的各企业军团也挟巨资如群蜂般纷纷登陆美国向金融业、服务业、游乐业制造业等领域大举进攻攻城掠地挥金如土,不仅让美国人惊恐万分而且也使整个世界为之而震惊世界舞台上刮起了一股强大的“日本旋风”。

  日元升值的财富效应使日本感到了富有和自信,日本国民开始周游世界。1985年,有490万日本人去海外旅行,1986年增加到550万人,增长12%;1987年猛增到680万人,增长24%;1988年又增长25%,达到850万人。从埃菲尔铁塔到夏威夷沙滩,加勒比海港到西伯利亚平原,日本游客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日本游客“过度存在”的世界。

  一位旅德多年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前几年走在香榭丽舍大街,‘Japanese’就是‘暴发户’和‘钱’的代名词。”至今,全球奢侈品市场中有41%的购买力依然来自日本。

  中式购物热潮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已经占据了世界奢侈品行业12%的销售额,其中10%是中国游客在境外的购物支出——这是7月17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欧洲奢侈品公司在当前中国市场中的发展趋势与机遇”学术研讨会公布的最新数据。在欧洲大陆的购物中心,店主们“你是不是日本人?”的询问也渐渐被“你是不是中国人?”所取代。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对《新民周刊》解释说,这里面暗含的是一种东南亚文化的传统,即富裕人群对奢侈品的追求。

  这种追求不动则已,一动惊天下。2004年,中国消费者境外游人数达到2900万,比2003年同期增长43%。虽然中国消费者在单次旅游总花费上略低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但在购物上的支出却已经位居第一位,购物支出平均占旅游总预算的三分之一。前往欧洲旅游的中国消费者购物花费平均高达1781美元。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当中国的旅游团在巴黎的许多奢侈品商店已经可以享受最高级别的关门服务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又在英国的约克郡购买了一座中世纪的城堡。一时间,关于中国人在欧洲各地消费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继富裕日本人之后的又一个神话。”

  而让欧洲不解的是,中国人购物往往代表“一家人”,甚至“一个公司”,购物往往是“批量式”,强烈的“家族观念”深深地烙进了中国式购物。作为大学生交流出国的南京大学的小张拿着一张长长的“购物清单”无奈地告诉《新民周刊》:“我一共只有半天的购物时间,光是答应同学的礼物就要近十件,还要给家人带,给父母的同事带……”富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购物有时会让人哭笑不得。

  日本:财富累积实力

  “‘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升值的财富效应对日本国民的出境旅游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否认,但是,日本的出境旅游最主要原因的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峰告诉《新民周刊》。

  从国民拥有的财富来看,一个直接例证是,日本的平均工资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另外自1985年起,日本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债权国;1987年起,日本的外汇储备取代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国民储备总额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金融大国。

  还有一组数字:1984年,广场协议签订前夕,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1万美元,3年后的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攀升到1.98万美元,超过美国。同时日本当时是(现在也是)全世界收入分配最公平的国家之一,代表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仅为0.285。

  一个民富而且均富的社会,对日本的出境旅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出境旅游成为大多数国民可以享有的权利,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之一,只是近年才被中国超过。即使在被喻为“失去的十年”的1990年代,日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数依然是全球之最。

  “日本旋风”的背后还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日本国内带薪休假制以及日本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互免签证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日本国民周游世界的梦想。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的鼓励政策功不可没。

  1985年起,日本政府一改常态,开始大力支持境外旅游之风,针对日元升值压力提出“五年出国人数倍增计划”;同时推出的“黑字还流计划”,把外贸顺差通过出境旅游的方式回流到贸易摩擦国,平衡国际贸易收支,缓和了由于大量贸易盈余所造成的紧张的国际关系。

  如前所述,日元升值帮助日本大量收购海外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宾馆、购物商场、高尔夫球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并且帮助日本国内旅游企业跨出国门向目的地国家渗透,造就了东急公司、王子饭店和新大谷饭店的辉煌。

  2003年3月,笔者曾经跟日本东京伊藤塾一个游学团采访,此团从东京到上海乘坐的是日航班机,从上海到南京乘坐的是丰田中巴车,入住日本合资的古南都饭店,一路走来,“日资”如影相随。这就是日本人出国旅游“日元模式”——坐日航飞机,住日本饭店,吃日餐,乘日本汽车,在旅游目的地国家分享日本国民出境游的利益,使得出境旅游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金回流,规避了外汇流失的风险。

  如此看来,一群群的日本游客身后是这样一个故事:殷实的国民在境外树起了富翁形象,日本政府在推动旅游中收获国际政治资本,日资企业帮助回收日元以减少外汇流失,形成三个层面通赢的局面。

  “日本旋风”对于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出境旅游业的启示作用不言而喻。

  中国:短暂的冲动

  中国游客是否会代替日本成为“亚洲首富”?如潮汹涌的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国人境外购物一掷千金的的气势,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幻觉。

  统计数字上中国1200万的出境游人数,以及AC尼尔森公司提供的987美元的人均境外购物额数都在印证这种假设。但是,在沾沾自喜之时,我们也需要检视一下中国出境旅游热潮背后的故事。

  “中国现在有条件去欧美等发达地区旅游的人,大部分是商人、演艺明星、官员以及一些高级白领。”国旅一位工作人员说,出境旅游面对的依然是高收入阶层。“对于出境旅游,我总的看法是,中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主要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是贫富分化的结果。中国公民在外巨大人均花费已经非常说明问题,更说明我们的统计数据是有偏差的。”戴学峰告诉《新民周刊》。

  据统计,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在0.5左右,大大高于美国、英国的0.3和北欧国家的0.2。很多国家在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游的时候,只对经济发达地区开放,所以最近10年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不超过10%,而出境游的平均年增长率却超过20%。

  当“日本旋风”刮起的时候,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万美元,而2004年中国的这个数字只不过1000多美元,这是日本1960年代中期的水平,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出现出境旅游的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都坚决否定了中国重演日本“广场协议”后“收购世界”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境外购物的人均消费之高并不能反映中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出境游在目前中国依然是少数人的选择,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无法与“广场协议”前的日本相提并论。

  但是,毫无疑问,人民币升值将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增加国民在海外的购买力,并对境外购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接受《新民周刊》采访的几位专家都认为,人民币的升值的幅度不可能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升值幅度相比。上海财经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朱钟棣所长表示,中国政府能主动控制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这将是一个小幅、渐进、间隔的过程。因此对于“难得出国”的中国游客来说,人民币小幅升值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游客境外购物,但不至于使我们的外汇荷包极度膨胀,也不至于让中国企业家都滋生“吞并帝国大厦”的野心和能力。

  关税门槛也是中国公民境外购物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海关总署规定,2005年7月1日以后,境外购物超过5000元人民币限额部分的自用物品将征收10%—50%不等的关税,与此同时,出入境旅客可以免税携带一定数量的大件物品(如电冰箱、电视机等)的规定即行取消,旅客携带的物品全部从价征税。

  张广瑞教授告诉《新民周刊》,这项政策就是冲着境外购物来的,“是对境外购物的一种控制”。种种因素表明,随着政策调控,“暴发户”们的身影将渐渐淡出。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